我朋友兩個孩子,一個女兒18歲,一個兒子15歲,這兩個孩子天天氣的我朋友肝疼。女兒讀完職高就不去讀大專了,天天在家里躺著,讓她去找工作也不肯。
這個夏天,因為天氣炎熱,女兒整天躲房間不出來,睡到12點就出來吃個飯又回房間,弟弟也是一樣,吃了飯回房間打游戲,家里三個房間一個月電費都要600以上了。

兒子讀初中了,和姐姐是水火不容,姐姐的房間一步也不愿意踏進去,兩個人更是沒什么話可說,但是姐姐每天會因為弟弟的事情說媽媽寵愛弟弟,所以一家人沒什么交集,弟弟也不愛讀書,說姐姐這么舒服在家,他干嘛要上學。
我朋友不管怎么解釋,兩個孩子就是沒上進心,要不是怕孩子想不開,早就棍棒收拾了。
其實,我覺得早一點棍棒收拾也不至于變成這樣,孩子不懂感恩,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有一次朋友氣不過就收了弟弟的手機,弟弟生氣地拿起掃把想打媽媽,要不是剛好孩子爸爸回來,我朋友要被兒子給打了。
還有一次我朋友說了難聽的話,她兒子直接一腳就踢過來了,我朋友難受地蹲下去,她兒子還說:“讓你說我”。

那么,為啥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反而讓孩子不懂感恩了呢?
我們不能簡單說“小孩不懂感恩”,也不能直接斷定“自己的寵愛害了孩子”,關鍵在于“寵愛”的方式是否合理。
孩子感恩意識的薄弱,往往不是“愛太多”,而是“愛錯了方式”,常見問題有兩類:
1.替代型寵愛:父母包攬所有事務(比如整理書包、洗襪子、甚至替孩子道歉),孩子沒機會體會“獲得幫助需要回報”,自然不懂體諒他人付出。
2.有條件的愛:把“愛”和“成績/表現”綁定(比如“考100分才給你買玩具”),孩子會覺得父母的付出是“交換”,而非無條件的關愛,也就難以生出真心的感恩。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