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長江文化藝術(shù)節(jié):江天共舞的
文明交響
作者|周乃文
江風裹挾著千年文脈,在漢口江灘的暮色里翻涌。2025武漢長江文化藝術(shù)節(jié),便在這江水與天光的相擁中啟幕,為江城綴上一串流動的文化星河。
三陽廣場的燈影尚未鋪展,人群已如潮般涌向江岸。舞臺枕著波濤,仿佛從長江深處生長而出,江水拍岸的節(jié)奏,成了這場盛宴最初的序曲——古老的故事在浪尖起伏,等著與新的樂章相遇。

鼓點破空而來,撞碎江面的余暉。長江流域民歌薈萃如一幅鋪展的長卷:藏地的《次仁拉索》帶著雪水的清冽,漫過峽谷;川江號子裹著巴渝的煙火,在《太陽出來喜洋洋》里跳蕩;而《洪湖水浪打浪》的鄉(xiāng)音一落,江漢平原的稻浪便跟著音符起伏。不同的曲調(diào)在江風里交融,織成一條貫通東西的音河,每一粒音符都沾著兩岸的泥土氣。
編鐘的余韻從兩千年前飄來,與“數(shù)智編鐘”的電子音撞個滿懷?!堕L江四季》的旋律漫過指揮棒:春是江豚擺尾的漣漪,夏是防汛墻上的蟬鳴,秋是蘆葦蕩里的雁陣,冬是霧中輪渡的汽笛。民樂與科技的和聲里,長江的晨昏寒暑在耳畔流轉(zhuǎn),分不清是江水在跟著旋律漲落,還是樂章在追著江浪奔跑。

水袖一揚,舞出《楚辭·九章·涉江》的風骨。舞者踏浪而行,衣袂翻飛如楚地的云,屈子的憂思與求索,在轉(zhuǎn)身間凝成江面上的薄霧。忽而,五大洲的歌聲從對岸涌來:多瑙河的圓舞曲與長江號子共舞,尼羅河的鼓點和著黃鶴樓的風鈴,不同的語言在江面上碰撞出星火——原來大河的故事,本就該這樣跨越山海。

抬頭時,4000架無人機正化作江豚,從夜空游向江面,尾鰭一擺,又綻成漫江的蘆花。煙花驟然騰空,在水天之間炸開金紅的瀑布,與兩岸樓宇的光影交織,讓長江成了流動什么浪里,連風都帶著幾分不真實的絢爛。

江風裹著糖畫的甜香掠過肩頭,美術(shù)館里,油彩正描摹長江的褶皺:三峽的雄奇、東湖的柔波、碼頭的煙火,都在畫布上呼吸。劇院內(nèi),京劇的水袖掃過楚劇的腔調(diào),昆曲的水磨腔纏著歌劇的詠嘆,老戲新韻在舞臺上翻涌,都是長江養(yǎng)出的風骨。攝影展的鏡頭里,纖夫的汗珠與今日的江鷗共框,音樂周的旋律正順著江風,飄向更遠的渡口。
當最后一縷燈光沉入江底,藝術(shù)節(jié)的余韻仍在浪尖起伏。這場以江為軸的文明交響,早已不是簡單的演出——它是長江寫給城市的情書,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擊掌,是此岸與彼岸的相擁。而每個沉醉其中的人,都成了這交響里的一個音符,跟著長江的節(jié)拍,流向更遠的明天。

【作者簡介】
周乃文,男,漢族,1968 年生,河南省商城縣長竹園鎮(zhèn)人?,F(xiàn)于武漢經(jīng)商,業(yè)余熱愛詩詞創(chuàng)作,是信陽作家協(xié)會會員、商城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商城縣詩詞學會會員。其作品散見于《雩婁吟苑》《楓葉詩刊》《大別山詩詞》《紅色土地》《中州詩詞》《春風文苑》《渝魯文學》《新京都文藝》《贛雩文藝》《中原詩文》等刊物。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九期#
#頂端秋日創(chuàng)作季#
#羅永浩 VS 西貝賈國龍#
#長江文化藝術(shù)節(jié)#
#美好信陽推介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