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手背都是肉,我怎么會偏心?” 不少多孩父母信誓旦旦地如此表態(tài),可現(xiàn)實卻往往事與愿違。在日常生活的瑣碎中,在面臨抉擇的瞬間,那一碗本應端平的 “愛之水”,總是悄然傾斜,而父母可能還渾然不覺,可孩子卻早已敏銳感知,那些被偏愛的孩子或許享受著額外的甜蜜,而被忽視的孩子只能在角落里默默流淚。

難以言說的偏愛:根源錯綜復雜
從心理學層面剖析,父母的偏愛有著復雜的成因。其一,孩子的性格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性格活潑開朗、嘴甜討喜的孩子,總是能第一時間抓住父母的眼球,贏得更多關注。比如,在家庭聚會中,那個能大方表演節(jié)目、逗得長輩哈哈大笑的孩子,自然更容易成為焦點,父母也會不自覺地對其流露出更多喜愛。與之相對,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的孩子,即便內心細膩敏感,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卻常常因為不主動展示自己,而被父母忽視,在愛的天平上漸漸處于劣勢。
其二,孩子的成就也會影響父母的態(tài)度。在學業(yè)競爭激烈的當下,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往往被視為家庭的驕傲,父母在他們身上傾注更多的期待與關愛,為其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參加培優(yōu)班、購買輔導資料,希望他們能在學業(yè)上更上一層樓。反觀成績欠佳的孩子,父母可能會因為 “恨鐵不成鋼”,在關注與鼓勵上大打折扣,不自覺地將更多精力放在成績好的孩子身上,這種因成就差異導致的偏愛,對成績不好的孩子心理打擊巨大。
其三,出生順序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在一些家庭中,老大常被賦予 “懂事”“照顧弟妹” 的責任標簽,父母對其獨立性要求更高,關注相對減少。比如,二寶出生后,父母的重心會自然轉移到新生兒身上,老大可能需要更早學會自己穿衣、吃飯,獨立完成作業(yè),原本獨占的父母之愛被大幅稀釋。而老小由于年齡小,需要更多生活上的照料,父母出于本能的保護欲,會給予更多的呵護與寵溺,這種因出生順序產生的偏愛,容易讓老大感到委屈和失落。
偏愛之殤:孩子內心的沉重枷鎖
父母的偏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猶如一場 “暴風雨”。被偏愛的孩子,可能會在過度寵溺中迷失自我,變得自私、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他人的理解與共情能力。他們一旦離開家庭這個舒適圈,步入社會,面對外界的挫折與競爭,往往難以適應,因為他們從未經歷過真正的風雨,沒有學會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
而那些被忽視的孩子,受傷更為嚴重。他們常常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不斷質問自己 “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爸爸媽媽不愛我”,這種自我否定會極大地摧毀他們的自信心。在學校里,他們可能變得孤僻、不合群,害怕與他人交往,因為在家庭中缺失的愛讓他們對人際關系充滿恐懼與不安。在學業(yè)上,他們也容易因為缺乏家庭的支持與鼓勵,失去前進的動力,成績一落千丈。長期處于這種被偏愛遺忘的角落,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與未來發(fā)展。
打破偏愛堅冰:用愛重塑平衡
多孩家庭的父母,要想打破偏愛這層堅冰,首先要從自我反思做起,時刻保持對自身行為的覺察,留意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厚此薄彼的現(xiàn)象。當面對孩子的需求時,務必做到一視同仁,在物質分配上,無論是零食、玩具還是衣物,都要盡量做到公平公正,避免因 “大的要讓著小的” 這種陳舊觀念,讓大孩子在物質上總是被犧牲。在陪伴時間上,也要合理分配,為每個孩子預留專屬的親子時光,傾聽他們的心聲,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
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時,父母切忌盲目評判,充當 “裁判” 角色。而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培養(yǎng)他們的溝通能力與解決沖突的能力。比如,當兩個孩子因為爭搶玩具而發(fā)生爭吵時,父母可以問:“你們?yōu)槭裁炊枷胪孢@個玩具呀?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你們都玩得開心呢?” 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包容。
父母還應學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不將目光僅僅局限在成績、性格等單一維度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自己的天賦與潛力,有的孩子繪畫天賦出眾,有的孩子運動能力超群,有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價值與地位。
多孩家庭的父母,要深知 “一碗水端平” 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內心的偏愛傾向,用公平、公正的愛為孩子搭建一個溫暖、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愛的滋養(yǎng)下,茁壯成長,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