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兆航
九一八,這數(shù)字在日歷上不過是一個尋常的標記,然而在中國人的記憶里,它卻如一塊烙鐵,深深印在民族的皮膚上,每逢提及,便隱隱作痛。

1931年9月18日,沈陽城的天空想必也是藍的,云也白,街上的行人照例匆匆,誰也不曾料到,幾個小時后,炮聲會撕裂這平靜。日本人的大炮對準了北大營,對準了東北軍,也對準了中國的尊嚴。他們來得突然,來得堂而皇之,仿佛這土地本就是他們的囊中之物。而當(dāng)時的東北軍,竟奉了"不抵抗"的命令,將槍械鎖進倉庫,盡管有少數(shù)將士的違令抵抗。但沈陽陷落了,吉林陷落了,黑龍江也陷落了,整個東北三省,不過數(shù)月之間,便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九一八的炮聲已經(jīng)遠去九十四年,如今沈陽的北大營舊址立起了紀念館,每年九月十八日,城市上空都會拉響防空警報。人們停下腳步,低頭默哀。這默哀的時間雖短,卻是對歷史的尊重,對先烈的緬懷。年輕人或許不明白為何要銘記這些,他們生于和平年代,長于富足之時,戰(zhàn)爭對他們而言不過是教科書上的鉛字,或是影視劇里的情節(jié)。然而,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那些犧牲的將士,那些受苦的百姓,他們的血不能白流,他們的痛不能被遺忘。

九一八不僅是東北的傷痛,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傷痛。它提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軟弱就會受欺。今天的中國已非昔比,我們的軍隊有能力保衛(wèi)每一寸國土,我們的經(jīng)濟能夠支撐起強大的國防,我們的人民有著空前的團結(jié)與自信。然而,警惕之心不可無,居安思危的道理應(yīng)當(dāng)永記心頭。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城市的霓虹閃爍,車流如織,人們忙著各自的生活,似乎沒有人特別注意今天是什么日子。但我知道,在某些角落,在某些人的心里,九一八這三個數(shù)字依然沉重如鉛。他們或許是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老人,或許是研究歷史的學(xué)者,或許是懷著赤子之心的青年。他們記得,他們不敢忘,他們要讓后來人也記住。


九一八,這三個數(shù)字,當(dāng)永遠鐫刻在民族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