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近日,記者趕赴祖國西部邊陲,分別走進喀什古城民宿“古麗的家”,以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護邊員布茹瑪汗·毛勒朵的家。在這兩個相距兩百多公里的家中,探尋新疆的新變化。
上午十點半,游客的到來喚醒了喀什古城。
陽光把古老的生土建筑照得金黃。居民推開精美的雕花門窗,花帽巴扎、藥茶巴扎、花盆巴扎……琳瑯滿目的商品擺到店外,古城熱鬧的一天開始了。
在“古麗的家”民宿,沙拉麥提·卡日正忙著招待游客。幾年前,她的家成為古城首批旅游接待家訪戶。
早年,古城民居是不接待游客的。沙拉麥提的家為何打破了這個傳統(tǒng)?這源于喀什古城的改造提升工程。
原本的喀什古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fā)”。2009年開始,當地投入超70億元,對這座千年古城進行綜合治理。本著修舊如舊、一戶一設計的原則,供水、供電、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的同時,古城的韻味也被保存了下來。
2015年,喀什古城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許多居民開起沿街商店,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那時,沙拉麥提是景區(qū)的一名講解員,她的工作是向游客介紹當地的民居和風俗。
在與游客的接觸中,沙拉麥提經常會被問道:“能不能到維吾爾族居民家里看一下,嘗嘗他們的飯,喝一口他們的茶,再看看他們的歌舞表演?”

“古麗的家”精彩的民俗文化表演。 解放日報記者 范志睿攝
2017年初,沙拉麥提打開自己的家門接待游客,取名“古麗的家”。
“古麗”意為美麗的姑娘,沙拉麥提也將自己的家打造成了美麗的空間。她給土坯墻刷上暖黃色涂料,院里種滿月季和無花果,客廳掛上掛毯,讓小院盡顯西域風情。在房子的一層,沙拉麥提還打造了民俗文化展示區(qū)域,游客可以在這里一邊喝茶一邊欣賞歌舞表演?!按蠹液芟矚g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鄙忱溙帷たㄈ照f。
如今,“古麗的家”民宿在喀什古城里已經開了3家,成了網紅店,不少人來此打卡。而沙拉麥提也收獲了第一桶金。
“古麗的家”民宿的成功,成為了古城居民投身文旅產業(yè)的生動縮影。據悉,今年1月至7月,喀什古城景區(qū)接待游客達1668.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4.7億元。
如果說,“古麗的家”靠打開家門收獲了美好生活。那么,守護好“家門”,便占據了布茹瑪汗·毛勒朵生命中絕大部分時光。
吉根鄉(xiāng),我國每天最后一縷陽光在這里落下,這里也是布茹瑪汗的家。

布茹瑪汗在巡邊時刻下“中國石”(資料圖片)。圖片由烏恰縣委宣傳部提供
20世紀60年代初,為加強邊境管理,當地組織了一支護邊員隊伍,布茹瑪汗成了第一批護邊員。護邊之路危機重重,懸崖、亂石灘、溝壑密布,她騎的馬經常被尖利的巖石劃出道道血口;滾石、暗冰、塌方不斷,她很多次受困于暴風雪中。
這些危險并未嚇住布茹瑪汗,但有一個問題卻實實在在困擾著她——護邊路上沒有界碑。
一天,布茹瑪汗有了一個想法。她要給石頭刻上“中國”二字,像界碑一樣放到國境線上,讓這些石頭和自己一起護邊。隨后的幾十年,布茹瑪汗在邊境線就地取材刻出了10萬多塊“中國石”。解放軍戰(zhàn)士巡邏的時候發(fā)現了,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布茹瑪汗·毛勒朵說,她要告訴全世界,這里是中國的領土。
如今,布茹瑪汗刻下的“中國石”依舊靜靜散落在護邊路上。“90后”護邊員穆塔力普·托合提馬麥提巡邏時經常能看到這些“中國石”。但現在的護邊路,相較之前條件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新修的路平坦又安全,巡邏的馬匹也被摩托車替代……

布茹瑪汗的家,在政府的幫助下不斷翻新,成了帕米爾高原上有名的愛國戍邊精神傳承教育基地,每天都有人前來參觀。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治立攝
今天,布茹瑪汗的家成了烏恰縣吉根鄉(xiāng)愛國戍邊精神傳承教育基地,眾多實物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她的護邊經歷,以及護邊員生活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布茹瑪汗因為身體的原因已經不能參加護邊員工作了,但她的子女繼續(xù)承擔著護邊使命。(文/范志睿)

往期精彩內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金銀紀念幣9月19日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