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籠里的煙火味
晨光微熹時,小城錦繡路街角的天津包子鋪便升騰起第一縷白霧。夫妻二人在凌晨三點多就到了店里,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日日往復(fù)、天天如此,從年輕到現(xiàn)在,數(shù)十年的堅守已成了小城里最具煙火氣的小店。

一口口巨大的竹蒸籠,像個魔法容器,將面粉、餡料與時間,釀成一個個圓滾滾的白胖子,在氤氳熱氣里,暈染開人間最踏實的煙火暖。
待面團發(fā)好,揪成劑子,搟成邊緣薄中間厚的面皮,填上滿滿的餡,一雙巧手便開始了舞蹈。拇指與食指輕輕一捏,再一旋,褶子便如綻放的花瓣,層層疊疊圍攏成一個小巧的“肚臍眼”,有的還俏皮地露出點餡料的顏色,像是在白胖的臉蛋上抹了點胭脂。一個個包子排著隊鉆進(jìn)蒸籠,在竹篾的清香里,等待一場熱氣的洗禮。
當(dāng)爐灶里的火舌舔舐著鍋底,水便歡快地沸騰,化作裊裊蒸汽,透過竹蒸籠的縫隙,溫柔地包裹住每一個包子。它們在蒸汽里膨脹、變軟,面皮變得透亮,能隱約瞧見里面餡料的輪廓,那褶皺也愈發(fā)清晰,像是被時光之手細(xì)細(xì)描摹過。此時的包子鋪,白霧繚繞,香氣彌漫,早起的行人遠(yuǎn)遠(yuǎn)聞見,腳步便不自覺地慢了下來。
每每咬開一個包子的瞬間,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先咬破薄薄的面皮,滾燙的湯汁便迫不及待地涌出來,得趕緊吸上一口,那是鮮肉與調(diào)料在蒸汽里交融的精華,鮮得人眉毛都要跳起來。再咬一口,扎實的餡料填滿口腔,肉的綿密,菜的清爽,在舌尖譜出一曲和諧的樂章。面皮松軟卻有韌性,嚼起來帶著淡淡的麥香,與餡料的滋味相得益彰。
這小小的包子,是無數(shù)人的清晨慰藉。學(xué)生黨攥著熱乎乎的包子沖向?qū)W校,上班族咬著包子擠上地鐵,老人慢悠悠地坐在鋪前的小馬扎上,就著一碗豆?jié){,細(xì)細(xì)品味。它不貴,卻能在寒冷的清晨給人一身暖意;它不華麗,卻有著最質(zhì)樸的美味。它是街角的風(fēng)景,是記憶里的味道,更是煙火人間最動人的注腳。
從晨光到暮色,包子鋪的蒸籠幾乎未曾停歇。一籠又一籠的包子被端出,又一籠又一籠的面團被填滿、蒸熟。掌柜的手被蒸汽熏得有些粗糙,卻始終帶著笑意,他揉的不是面團,是生活的期盼;他蒸的不是包子,是人間的溫情。那蒸籠里的白霧,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暈染著街角的時光,也溫暖著每一個路過的人的心。
煙火美味不必山珍海味,溫暖心窩不必驚天動地,一份熱騰騰的包子,便能熨帖腸胃,慰藉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