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錯覺》第五章:
莊子是“躺平”第一人
我們繼續(xù)今天的分享。
“躺平”是近來流行的一個詞,指面對生活的窘迫,努力奮斗無望,于是干脆就放棄努力,躺平睡大覺算了,愛咋咋地。
如果追溯“躺平”主張第一人的話,那一定是道系青年莊子。
莊子的生活確實很窘迫,當代學者鮑鵬山曾將先秦諸子的生活情況進行過一個比較,與孔子、孟子、墨子相較,莊子的生活最窮困。
在先秦諸子中,孔子30歲創(chuàng)立私學,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的獨立。
周游列國除了在陳蔡之間有過一次絕糧挨餓外,大部分是到一個國家,就能領取一定的俸祿,而且他還有個特別有錢的學生子貢,經(jīng)常資助他,晚年回到魯國當“國老”,更是不差錢。
你再看孟子,孟子的時代那更了不得了,傳食諸侯,他不僅自己“混吃混喝”,還經(jīng)常帶著一大批學生到各個諸侯家里邊去吃。
當時諸侯們給孟子的待遇特別好,孟子要走,齊國的君主為了留住他,要給他加薪,給他能吃上幾十年的糧食,而且還要給他一套別墅。
所以你看孟子,生活是多么優(yōu)裕。
墨子講究苦行,主張節(jié)儉,但他的弟子也眾多,而且墨家有技術,有不少手工業(yè)者,他有錢,只不過他自己愿意選擇一種窮的生活方式。
而莊子就不同了,莊子是真窮。
《莊子》中有一篇,上來就說“莊周家貧”,而且莊子自己也說自己窮。有一次他去見梁惠王,穿著粗布破衣,鞋子用繩子系著。
梁惠王問他:先生你為何這么疲憊?。?/div>

莊子很傲嬌地說:這是窮,這不是疲憊,士人有道德而不能推行,是憊累;穿破爛的衣服鞋子,是窮,不是憊累。這就是所謂沒有遇到好時運。
莊子說沒遇到好時運,是在說他沒有機會做官,才沒辦法改變這樣貧窮的面貌嗎?
并不是,莊子是有機會做官的,但他不做,太危險,他主張“養(yǎng)生”,保全自己。
楚國有兩個大夫來找莊子說:莊先生,我們君主想重用您,高官厚祿。
莊子說:不,我不要當官,我要當烏龜。你們楚國有只烏龜,被殺死時已經(jīng)三千歲了,死了之后讓人拿一個小匣裝起來,拿綢緞包起來,供奉在宗廟當中。是這樣好呢,還是讓這只烏龜活著在泥坑中打滾兒好呢?
兩個大夫說,那肯定是活著好呀。
莊子說,那你們走吧,我要做這樣一個在泥中打滾兒的烏龜。
要想有好的生活,有個漂亮的小匣,被人供奉著,就得付出沉重的代價,得活三千年,然后被人宰割,放進去,還不如不要那個看似光耀的小匣,而自由自在地在泥坑里活著。
莊子這種“躺平”思想,在《莊子》這本書中有不少故事體現(xiàn),如我們熟悉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
莊子看到一只大鳥飛進果林,他就拿著彈弓追過去。來到樹林里邊,發(fā)現(xiàn)樹上有一只蟬,正在喝著好喝的汁液,還唱著歌,美得忘記了自身安危。
一只螳螂正用樹葉作隱蔽,打算捕捉蟬。螳螂眼看即將得手,而不知道自己也身處危險,那只大鳥正準備捕食螳螂。
大鳥因為眼前的利益,而沒有發(fā)現(xiàn)后邊拿著彈弓的莊子。而莊子呢,為了追大鳥,自己進了果園,果園的主人在背后又來捉他了。
當捕食者努力捕食的時候,忘了身后的危險。有時候,捕食者填飽肚子,只不過是為了填飽別人的肚子。
莊子說,世上的事物都是這樣相互聯(lián)系、相互爭奪的,都是以利益為誘餌,所以有利益的地方,吸引你去做事情,可能就會有危險,這也就是為何莊子主張要“無為”。
莊子不僅不鼓勵人們去追求利益,以免被人利用,更倡導做一個“無用”的人,以保全自己。
有一個故事說,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周圍的樹都被砍了,就它矗立在那里。
莊子很奇怪,問伐樹的人,伐樹的人說,這樹材質不行,沒什么用。
莊子當時帶著幾個學生,莊子對他們說:你們看,做個沒用的,多好,可以終享天年。
當然,完全“無用”也不行,他帶領學生們繼續(xù)往前走,留宿在朋友家中。
朋友高興,叫仆人殺鵝款待他們。仆人問殺哪一只,有兩只鵝,一只會叫,可以當鬧鐘,一只不會叫。
主人說,殺那只不能叫的。沒想到,“打臉”這么快,弟子們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我們是該有用,還是無用???
莊子說,我主張,要在有用和無用之間。
“躺平”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學會在人間的縫隙中求生存。
莊子還曾假裝站在對立者的角度,給一個骷髏打雞血。
有一次,莊子走路,遇到一個骷髏。他就對著這個骷髏說:你是怎么死的,是因為貪圖什么而違法亂紀被殺了嗎?是因為國家滅亡而死于戰(zhàn)亂嗎?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對不起父母妻兒而自殺的嗎?是因為沒找到工作饑寒交迫而凍死的嗎?
說完莊子就枕著骷髏睡著了,結果骷髏晚上就給莊子托夢,告訴他,你說的那些都是人生的累贅,做個骷髏“躺平”可好了,沒有欲求,在上沒有老板的壓制,在下沒有必須完成的工作,不用風里來雨里去,簡直是帝王般的享受。
莊子說:不會吧,我替你去找司命的神求情,讓他給你骨肉,給你注入雞血,讓你重新活過來,怎么樣?
骷髏說,我跟你無冤無仇,你為啥要害我,我現(xiàn)在享受的是帝王般的快樂,為什么要到人間去受苦呢?
莊子并不是真的要說服骷髏,而是借骷髏來說明,人間的本質是勞苦的。
莊子已經(jīng)把整個世道看透了,如今這個世道,做官太危險,商鞅不就被車裂了嗎?孟子東奔西走又有什么用呢?
除了戰(zhàn)國大時代的影響,莊子的這種世界觀可能也跟其生長之地宋國有關系。
莊子是宋國人,他正好趕上宋國的最后一位君主宋康王。
宋康王很昏庸,歷史上稱他為桀宋,將其與夏桀相比,又說他是商紂王轉世。他非常瘋狂,拿個血袋子掛在樹上,然后用箭射,名曰“射天”。
他還自大,四處打仗。宋國處于四戰(zhàn)之地,當時東北方的齊國很強大,西邊魏國也很強大,南方楚國也很強大,這個宋康王不僅不想辦法自保,還自不量力地主動挑釁這些國家,結果既打不過人家,又勞民傷財。
后來,齊國打算把宋國滅掉。齊國開始進軍宋國,使者來報告說,大事不好,齊國的軍隊沖過邊境,打過來了。結果宋康王說:假消息,就把這個使者給殺掉了。
過了一段時間,又一個使者說,齊國的軍隊已經(jīng)攻下一些城池了。
宋康王說:假消息,又把這個使者給殺掉了。
再來報信的使者就聰明了,跑進來告訴宋康王:我們打勝了,齊軍被我們打跑了。宋康王聽了很開心,賞給他很多的財寶、這個人拿著財寶就跑了。
沒過多久,齊國就打到了宋國都城,宋康王流亡國外,最后死在了國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宋國從此也就在歷史中消失了。
還有一個我們熟悉的故事也與這位宋康王有關。宋康王看上自己大臣韓平的夫人,于是就把韓平給殺了,把他的夫人占為己有。
韓平夫人很愛自己的丈夫,在她丈夫死了之后,她一直不換衣服,故意把衣服弄爛了。
有一次宋康王帶她爬上城墻看風景,她就趁機要從城墻上跳下去,宋康王拉她,因為她那衣服已經(jīng)爛了,沒拉住,就摔死了。
有人把她的遺囑拿出來,上面寫著希望把她和她的丈夫葬在一起。宋康王偏偏不,在城墻外,在城門的兩邊,一邊一座墳,故意讓他們相望而不能合葬。
結果兩個墳上分別長出兩棵樹來,這兩棵樹越長越大,最后連在了一起,“在地愿為連理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
知道莊子生活的時代和生活在怎樣一個國家,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莊子不愿意做官,主張要養(yǎng)生,要學會保存自己了。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