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國平曾說過: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p>
細細想來,的確如此。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那些心浮氣躁的人,是無法過好這一生的。
人這一生,本來就是靜靜地來,靜靜地走,不如靜靜地努力,靜靜地收獲,摒棄浮躁,摒棄喧嘩,做一個安靜的人。
保持理智,保持沉穩(wěn),慢慢修行,不被時代裹挾,無論遇到多大的問題,都能泰然自若,接納世間的種種。
01 靜而不爭
世人都喜歡爭,為了爭名爭利,撞得頭破血流。
而智者,更注重內心的成長,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用“靜而不爭”去爭,乃大爭。
1957年,楊絳先生被委派翻譯《堂吉訶德》。
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她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用慢工出細活的方式成功翻譯出《堂吉訶德》,歷時二十年。
也正是因為慢工出細活,楊絳先生翻譯的版本,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版本,常常被當成國禮送人。
盛譽之下,卻有另一位譯者對楊絳先生翻譯的作品提出質疑,進行抨擊,說其中錯誤百出,還刪減了章節(jié)。
朋友為楊絳先生鳴不平,而楊絳先生卻說:“我一點也不生氣,隨他怎么說吧!”
此后的日子里,楊絳先生靜靜地讀書,靜靜地研究學術,生活依舊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再后來,大家知道了楊絳先生是運用了“點煩翻譯法”,所以故事情節(jié)較為緊湊,并非刪減,所謂的爭議也就不攻自破。
楊絳先生曾說過:“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p>
當一個人有了靜而不爭的處世態(tài)度,就會凡事一笑而過,用花在爭論上的時間來豐盈自己。
正所謂,心有山海,靜而不爭。
和兄弟爭,會斷送親情;和伴侶爭,破裂的是感情;和朋友爭,兩個人終歸漸行漸遠;和陌生人爭,會擾亂自己的心緒,煩惱橫生。
“靜而不爭”,是一種活法,更是一種境界。
于安靜中歷煉自己,于不爭中強大內心,安安靜靜,不爭不搶,會讓你多一份優(yōu)雅,多一份從容,能更好地專注自己,專注當下。
02 靜而不亂
安靜的人,通常是臨危不亂的。
“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是淡定,更是智慧。
遇事沉著冷靜,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與其喋喋不休地抱怨生活,不如靜下心來沉思人生,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父親找表》的故事。
父親丟了一塊手表,他一邊抱怨一邊四處尋找,卻無果。
兒子等父親出去的時候,悄悄地進了屋,很快就找到了手表,拿給了父親。
父親問兒子:“你是怎么找到的?”
兒子說:“我就安靜地坐著,很快就能聽到滴答聲,順著聲響就找到了。”
《大學》云:“靜而后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p>
靜而不亂的人,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魔力,他們總能不急不躁地順利解決生活的難題。
靜,是一個人最好的風水,也是生活中最大的底氣。
越是在急躁的事情面前,越是考驗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
任何時候,都要想辦法讓自己靜下來,只有靜才能生慧,無論是解決生活的難題,還是思索未來的路,都需要我們冷靜、平靜地去對待。
尤其遇到難題時,只知道發(fā)泄情緒,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能靜下心來分析,不自亂陣腳,事情才能往好的方向去發(fā)展。
靜下來,能看透繁華背后的本質,不被世間的繁雜擾亂身心,不管遭遇迷茫、焦慮,還有困頓,都能不慌不忙,從容應對,找到答案。
02 靜而不慮
朱瞻基在《樂靜詩》中寫下這樣的句子:
“暮色動前軒,重城欲閉門。殘霞收赤氣,新月破黃昏。已覺乾坤靜,都無市井喧。陰陽有恒理,斯與達人論。”
這種種美景,叫人覺得乾坤安靜,沒有市井的喧囂,世界多了一份安寧,陰陽自然是亙古不變的恒理,就不要爭論不休了。
人這一生啊,本是披荊斬棘的一生。
靜,能洗滌靈魂,能清空內心的雜念,即使身處凡塵俗世,也能少些憂慮,多些安寧。
無論前路荊棘密布,還是一路坦途,能保持內心的寧靜,喜而不宣,痛而不言,那就是找到了生活的真諦。
就像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就像是蘇東坡的“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若不是他們內心足夠安靜,很難在人生最糟糕的時候,依然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那是“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豁達,更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氣。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當大部分人都在為衣食住行奔波勞累,為了一點利益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能夠不急不躁,按自己的節(jié)奏慢慢地行走著。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那不是軟弱,也不是消極,而是一種清醒。
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熱鬧的,但閱盡千帆后就會發(fā)現(xiàn),人的生命會越來內化。
接納命運所有的安排,不進行針鋒相對的辯駁,用恰到好處的冷靜和沉默,專注走好眼前的路,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