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曾讀到這樣一則故事:一剃頭師傅的家夜里被盜,剛剛?cè)胭~的一年剃頭的收入被盜賊洗劫一空。剃頭師傅惱羞成怒,把剃頭挑子摔得稀巴爛。
正巧主顧捎信讓他去剃頭,無奈,活計還得做。他重新置買了一套工具,不敢怠慢的來到主顧家里。主顧見他一臉的不高興,就問其詳情。剃頭師傅滿腹委屈,也不假思索地就對主顧說:“昨夜可恨的盜賊將我一年的剃頭收入全部卷走了,氣得我牙根疼,權(quán)當(dāng)我給盜賊剃了一年頭?!?/span>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幾句不經(jīng)大腦的話語,讓這個剃頭師傅很快就失去了這份穩(wěn)定的工作。更關(guān)鍵的是,他還不知道因為什么既得罪了主顧又砸了自己的飯碗。
有時候,口不擇言,嘴巴比腦袋轉(zhuǎn)得還要快的人,會給自己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么多脫口而出、出口成章、瞬間令人拍案叫絕的受人敬仰的天才,隨處可見的卻是天資有限、信口開河、揭人之短和戳人痛處的蠢才。
天才受人尊重,蠢才令人鄙視。我想到了歷史上另一個故事:父子皆因守不住嘴巴,演繹了兩代人因舌禍而命喪黃泉的悲劇。
賀敦,河南洛陽人,北周大將,以勇武剛烈聞名,曾任后周金州總管。由于功績顯赫,權(quán)高位重,就目空一切,信馬由韁,守不住自己的嘴巴,對朝廷重臣宇文護指三道四,表示極度不滿。宇文護念其有功,開始并沒有過多追究,但絕不能容忍賀敦一而再再而三的言語挑釁,最終宇文護在朝廷面前讒言處死了賀敦。
賀敦臨行前對其子賀若弼說:“我本想平定江南建功立業(yè),但是這個心愿無法實現(xiàn)了,你定要繼承我的志向。況且我是因口舌遭禍而死,你定當(dāng)牢記?。 闭f吧用錐子刺向賀若弼的舌頭,直到血流如注,告誡兒子一定要小心口舌災(zāi)禍。
這個賀若弼也是天資聰明,博覽群書,既驍勇善戰(zhàn)又胸有大志,特別擅長撰寫文辭,往往是慷慨激昂,深得后周齊王宇文憲的器重,任用他為記室伴隨左右。不久被朝廷封為當(dāng)亭縣公,升職為子內(nèi)史,可謂權(quán)傾一時。
開始時,賀若弼謹記父親的告誡。周武帝在位時,上柱國烏執(zhí)軌對武帝說:“太子不是帝王之才,我曾與賀若弼談到此事,他亦有同感?!蔽涞垭S即叫來賀若弼當(dāng)面詢問。
賀若弼一是知道武帝不可能更換太子,二是也害怕因舌禍重蹈父親的覆轍,所以,他極度小心的對武帝答道:“太子品德和學(xué)業(yè)日益有進步,有堪當(dāng)大任之雄才?!苯Y(jié)果,太子周宣帝繼位后,烏執(zhí)軌被處死,賀若弼獲重用。
如果賀若弼一直能保持住守嘴守心,或許會有一個很好的結(jié)局。可惜的是,他竟然半途而廢,隨著聲望的不斷提升,越發(fā)飛揚跋扈,牢騷滿腹,對朝政說長論短,早已把父親的告誡棄之腦后。終被隋朝皇帝楊廣以“誹謗朝政”的罪名,處死了開國功臣賀若弼。
賀若弼死后家族四處逃散,生怕受到株連。直到唐初,才有人偷偷地為賀若弼立了一個衣冠冢,刻下一句墓志銘:“舌為禍本,言為身累。”
賀敦父子的悲劇給我們一定的啟示:我們既要理解和把握“有嘴生禍”的根源,更要掌握避免“言為身累”的實用技巧。遇事既要培養(yǎng)控制情緒的能力,又要學(xué)會有效傾聽,切實增強語言智慧。不要我行我素,不要不計后果的恣意妄為。
愿我們大家說話辦事都能三思而行,不要“言為身累”。這于個人是修養(yǎng)的根基,于處世是行穩(wěn)致遠之智。在歲月的長河里,我們當(dāng)以史為鏡,悟虔誠之理,行謙虛之事,努力成就自己的光明人格和高遠境界。
(2025年9月18日于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