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灌湯包這事兒,說難不難,但要做好確實得講究點門道。我頭回試做的時候,蒸出來湯汁全漏了,面皮黏糊糊的粘在蒸籠上,那叫一個慘不忍睹。后來專門找了位老師傅討教,才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面皮的韌性和餡料處理上。
燙面是關鍵的第一步,中筋面粉就行,別用高筋的,口感會太硬。開水要剛燒開的,邊倒邊用筷子攪,等到面粉變成絮狀再上手揉。記得留十分之一的面粉用涼水和,最后再揉到一起。這樣和出來的面既有韌性又不會太黏。面團要揉到光滑,蓋上濕布醒半小時,這時候正好準備餡料。
豬肉得選三分肥七瘦的前腿肉,手工剁餡比機器絞的好吃。機器絞的肉餡太細,吃起來沒勁兒。剁好的肉餡里分三次加花椒水,每次都得等水完全吃進去再加下一次。這樣打出來的餡兒才夠潤,蒸熟后湯汁充沛。山東大蔥確實比普通小香蔥合適,味道甜而不沖,切成蔥花后用香油拌一下,能更好地激發(fā)香氣。
調(diào)料方面,老師傅的方子是用十三香加少許白胡椒粉,千萬別放料酒,會影響鮮味。鹽要最后放,早放了肉餡容易出水。有次我試著加了點姜末,結(jié)果味道全亂了,傳統(tǒng)做法就是純蔥香,真的別亂創(chuàng)新。
面醒好后要再揉五分鐘,搓成長條切劑子。劑子別太大,大概比餃子劑子稍大一點就行。搟皮的時候中間厚邊緣薄,不然包的時候容易破底。包的手法要快,捏褶子十八個左右最合適,收口一定捏緊。我最初總喜歡留個小口覺得好看,結(jié)果一蒸就漏湯,現(xiàn)在都是狠狠捏緊。
蒸籠布要打濕后擰干,或者直接鋪白菜葉、胡蘿卜片,防粘效果比紗布好。水開后再上籠,大火蒸八分鐘足夠。千萬別超時,不然湯汁就被面皮吸干了。關火后等一分鐘再揭蓋,溫度突然變化會導致包子回縮。
蒸好的包子得趁熱吃,但小心燙嘴。先咬個小口吹一吹,吸掉部分湯汁再吃餡。涼了味道就差遠了,面皮會發(fā)硬。有回我貪多蒸了兩籠,第二籠就沒第一籠好吃。
剩下的生包子可以冷凍,但一定要密封好,不然皮會干裂。下次吃直接上鍋蒸,不用解凍,時間多加兩分鐘就行。不過最好還是現(xiàn)做現(xiàn)吃,冷凍過的總差點意思。
其實在家做沒必要太追求造型完美,有時候丑一點的反而皮更薄餡更足。我女兒就專挑那些裂口的吃,說那里湯汁最濃。做多了自然就熟練了,關鍵是敢下手,別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