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真是“北伐領袖”嗎?屁!
歷史書上說蔣介石是“北伐領袖”,國民黨軍(即國民革命軍)是“北伐雄師”,我說這種歷史書真到了該撕碎的時候了,中國所有的近現代歷史學家,包括新中國以來的歷史學家,全部都是睜眼瞎,北伐個鬼呀,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軍隊占領了整個東北地區(qū),那時代才是最需要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的時候呢,但是呢,長達6年里竟無一句“北伐”,竟無一人“北伐”。
當年的中國人也都是讀著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長大的,但實在想不明白,從1931年到1937年,從1937年到1945年,數百萬計的國民黨軍隊竟然沒有對長城以北的日本侵略軍發(fā)動或準備發(fā)動過一次“北伐戰(zhàn)爭”,蔣介石比之當年南宋的趙構和蜀漢的劉禪遠遠不如。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跟我說什么黃埔軍校了,國民黨軍隊里的黃埔將領一個頂一個,放在大歷史上都是酒囊飯袋,在“北伐”這件事上,他們有誰能比得過諸葛亮、岳飛?有誰能比得過祖逖和梁紅玉?抗日戰(zhàn)爭的前6年,放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上,才是最需要“北伐”這兩個字的時代,這時候站出來的人是誰呢?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之一的張貫一(原名馬尚德,后為楊靖宇),是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趙尚志,以及其他共產黨領導人周保中、趙一曼、李兆麟、馮仲云這些人,明白了吧,在20世紀中國歷史上,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才配稱得上是真正的“北伐雄師”。
中華民國政府在1931年以后有如南宋朝廷,只不過趙構是偏安于江南,蔣介石是偏安于長城以南,這有什么本質區(qū)別呢?趙構和秦檜合手害死了抗金英雄岳飛,而蔣介石一個人,根本不用跟任何合手,就害死了吉鴻昌等一批抗日英雄,我越是研究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越是會覺得只在中國大陸上存在了38年的中華民國時期是中國五千年歷史里最為恥辱的時代,幾乎就沒有之一。
有些歷史想來都極其詭異,比如,1949年以后,國民黨政權被共產黨解放軍打得大敗,逃到了臺灣島上,那時候幾乎算得上是輸掉了褲衩,但蔣介石集團還嗷嗷叫著,把個“反攻大陸”一直作為戰(zhàn)斗口號,這時我就更不能理解,在1931年之后,國民黨政權僅僅是丟掉了東北,還擁有長城以南的那么多中國土地的領導權,還擁有數百萬的軍隊,海陸空軍齊備,為什么在如此漫長的6年里卻從來沒聽他們喊過一句“北伐”抗日呢?
東北抗日聯軍是共產黨的第一次“北伐”
這一大段歷史真的是要重新書寫了,比如,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等共產黨領導人的從東北抗日義勇軍、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游擊隊、抗日聯合軍等等,再到東北抗日聯軍,這其實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北伐”,而中國工農紅軍從1934年10月開始萬里長征,北上抗日,最后到達陜北,接著進行東征,最后到達了華北的抗日戰(zhàn)場,這其實可以算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二批(次)“北伐”。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是共產黨的第二次“北伐”
整個抗日戰(zhàn)爭14年期間,國民黨軍隊所進攻的對日作戰(zhàn)幾乎都是一種固定模式,阻擊+撤退,即使在華北、華中和華南戰(zhàn)場,大部分國民黨軍隊都是在日寇兵臨城下,再退無可退之時才不得不進行抵抗,而不得不抵抗之后的大部分后續(xù)動作就是大踏步撤退,尤其是以蔣介石的中央軍為最,除了川軍和滇軍、桂軍進行了一些有限的北上反攻;只有共產黨的軍隊,一直在“北伐”,即從北向南進攻,和從西向東進攻。
所以,我認為稱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的這個歷史結論也是不完全確切的,太籠統(tǒng)了,或者說這個結論需要進行更細致的解讀,而其中的第一層意思就是在國民黨軍隊大退卻的時候,共產黨軍隊一直都在大踏步“北伐”挺進,中國14年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形態(tài)由此就可以分解為:
(1)北伐挺進、
(2)兵臨抵抗、
(3)退卻潰敗
和(4)投降叛國四大部分。
我建議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14年歷史的正史推倒重來,完全可以以另一種全新視角來重寫。
而現在居于臺灣島上的那個國民黨,仍然還享受著所謂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zhàn)場抗戰(zhàn)的片面歷史結論帶來的光榮,其實,如果把抗戰(zhàn)算成14年歷史,其前6年,國民黨軍隊又在哪個正面戰(zhàn)場上呢?但那個時候楊靖宇、趙尚志等人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是在全面戰(zhàn)場上對日寇作戰(zhàn)的——抗戰(zhàn)勝利都80年了,必須要給中國共產黨最早出師“北伐”驅日的東北抗日聯軍如此這般地正名了。
中國國民黨的整個存在就是百多年的臭不要臉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