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道力
郵箱|dongdaoli@pingwest.com
1975年,柯達實驗室做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一個足以改變未來的發(fā)明。但柯達高層沒有慶祝,反而將其雪藏,因為他們擔心這項新技術會沖擊公司賴以生存的膠卷業(yè)務。最終,這家曾經的影像巨頭在數碼浪潮中轟然倒塌,成為商學院里最經典的反面案例。
真正的陷阱,不是落后,而是領先帶來的盲目自信與路徑依賴。
時間快進到2025年,當生成式AI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科技版圖時,手握游戲、社交兩大“印鈔機”的騰訊,正面臨同樣的局面。最豐厚的利潤來源,也可能成為最沉重的轉型枷鎖。
騰訊選擇的不是保守防御,而是一場從內部開始的自我革命。在9月16日至17日,在深圳舉辦的2025年騰訊全球數字生態(tài)大會上,它試圖回答一個所有巨頭都繞不過的問題:如何親手打破自己的金飯碗,去尋找下一片大陸?
1
從“研發(fā)成本”到“增長理由”
這場革命的成效,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財報中得到了初步印證。
財報顯示,公司本季度總收入達到1845億元,同比增長15%,凈利潤為556億元,同比增加17%。在這些漂亮的數字背后,一條關鍵曲線愈發(fā)陡峭:金融科技與企業(yè)服務收入達到555億元,同比增長10%。
財報特別點明,其增長的關鍵動力,來自AI。
這意味著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過去,AI在騰訊的故事里更多是“研發(fā)成本”,需要昂貴的GPU、頂尖的算法人才和漫長的模型訓練。如今,它第一次堂堂正正地成為了“增長理由”。從GPU租賃、API調用,到為AI工具支付技術服務費,企業(yè)客戶正在用真金白銀投票,AI開始真正成為營收的來源。
更重要的是,AI的引擎不僅點燃了ToB業(yè)務,也重新擦亮了騰訊兩臺最強的C端現金牛:廣告和游戲。
廣告板塊收入增長20%,達到358億元。在AI加持下,視頻號、小程序等流量入口變得前所未有的“懂用戶”。AI能在幾秒鐘內生成海量創(chuàng)意素材,并精準匹配給潛在用戶,讓廣告主的投放效率和轉化率顯著提升。
游戲的數字則更直觀?!度侵扌袆印吩?月的平均日活躍賬戶躋身行業(yè)前五,流水沖進前三。Supercell旗下的《皇室戰(zhàn)爭》也實現了七年來的月流水新高。
1
先在自己身上動刀
在試圖解決“創(chuàng)新者的窘境”前,騰訊選擇先拿自己開刀。和柯達把數碼相機鎖進抽屜不同,騰訊的邏輯是:只有讓AI在自家最復雜、最龐大的業(yè)務體系里跑通,才能證明它真的好用。
根據騰訊副總裁湯道生在主峰會的介紹,騰訊這場內部試驗首先從研發(fā)環(huán)節(jié)開始。2025年,AI開發(fā)工具CodeBuddy在騰訊內部全面鋪開,超過九成的工程師都在使用。它不僅能自動生成代碼,更能覆蓋從設計到部署的全鏈路,將新增代碼的AI生成率提升到40%以上,整體研發(fā)效率提高了16%。這讓騰訊第一次看到AI對核心業(yè)務邏輯的改寫:開發(fā)流程從傳統(tǒng)的“瀑布流”變成了高效的“并行流”。
廣告業(yè)務是另一塊核心試煉場。從創(chuàng)意生成、人群推薦到策略優(yōu)化,AI滲透進廣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結果立竿見影,廣告點擊率和轉化率顯著提升,獲客成本大幅下降,二季度20%的營收增長,正是這場AI驅動的效率革命最直接的戰(zhàn)果。
在內部協(xié)作上,騰訊樂享升級為智能知識庫,讓數萬名員工能通過AI問答,在浩如煙海的文檔中秒速找到答案,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孤島”。
在C端產品上,騰訊元寶上線一年多,已躋身國內DAU前三的AI原生應用;QQ瀏覽器引入AI功能后,月活用戶較4月增長了17.8倍;連騰訊會議也加入AI紀要和AI托管功能,AI功能用戶量同比增長超過150%。
這些實驗的共同點是:AI不是錦上添花的裝飾,而是直接嵌入核心流程,帶來可量化提升的生產力。
正如湯道生在采訪中所強調的,“我們希望做的AI,都是為人服務的。比如大家使用元寶,會比較習慣用語音和它互動,我們幫助人用最舒服的方式獲取知識。這就是以人為本的AI?!?/p>
1
從內部試煉,到行業(yè)共享,并走向全球
當AI在騰訊內部最復雜的流程里被驗證后,下一步便是將這些能力釋放出來。騰訊選擇的路徑,是通過騰訊云,把跑通的AI模塊和場景,轉化為標準化的產品與平臺。這并非簡單的“技術輸出”,而是帶著內部實踐的經驗。
開放的價值很快在千行百業(yè)的落地中得到體現。零售業(yè)的絕味食品,用AI智能體驅動會員營銷,點擊率和轉化率顯著提升。汽車行業(yè)的廣汽集團,在騰訊云支持下,僅用三個月就完成泰國車聯(lián)網系統(tǒng)量-產部署,遠快于傳統(tǒng)周期。酒店業(yè)的華住集團,依靠“華小AI”將賓客請求的響應時間壓縮到五秒內。醫(yī)療場景中,阿斯利康與騰訊共建的“健康藥箱”互動平臺,已服務超過九百萬用戶。
這些案例共同證明:AI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演示,而是正在真實地重塑行業(yè)鏈路,讓效率與體驗同時躍升。
如果說內部試煉讓AI變得“可用”,行業(yè)共享讓AI變得“可復制”,那么國際化則是騰訊把AI推向未來的第三步。在全球市場,騰訊不僅要面對跨文化的挑戰(zhàn),更要直面AWS、微軟、谷歌等國際巨頭的正面競爭。
過去三年,騰訊云國際業(yè)務保持高雙位數增長,到2025年第二季度,海外客戶規(guī)模在一年內翻了一番。數字背后,是騰訊獨特的出海策略。與AWS等巨頭提供相對標準化的基礎設施服務不同,騰訊云出海更側重于輸出一套“經過驗證的操作系統(tǒng)”。
這套系統(tǒng)融合了騰訊在社交、支付、內容、游戲等領域的復雜生態(tài)運營經驗。對于出海的中國企業(yè),如楊國福麻辣燙,可以通過騰訊樂享搭建的“全球知識庫”,將七千家門店的管理標準同步更新;對于海外本土客戶,如印尼的GoTo集團和阿聯(lián)酋電信,騰訊提供的則是快速完成數字化轉型的捷徑。
這種“技術+經驗”的打包輸出,在同樣擁有復雜數字生態(tài)需求的東南亞和中東市場,構成了獨特的吸引力。騰訊云在這個過程中,也完成了從“技術提供者”到“生態(tài)搭建者”的角色轉變。
1
結語
柯達的故事反復提醒人們:技術領先從來不是勝利的保證,真正的危險,是在創(chuàng)新者的窘境里選擇停滯。
騰訊的路徑恰好相反。它先用AI給自己動刀,再把刀柄交給行業(yè),最后將這套方法論帶向全球。這是一條從“研發(fā)成本”到“增長理由”的轉型之路,也是一條從“自用”到“共享”再到“全球復制”的擴張路徑。
換句話說,騰訊并不是靠AI守住舊有的現金牛,而是嘗試用AI開辟第二條、甚至第三條增長曲線。在生成式AI時代,一家公司的邊界不再由其主營業(yè)務定義,而是由其賦能的生態(tài)范圍決定。
騰訊證明了最堅固的護城河不是封閉,而是一個開放、共享、共同進化的生態(tài)。?這或許不僅僅是騰訊的生存法則,也是所有巨頭在AI時代必須回答的終極問題。
點個“愛心”,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