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風(fēng)拂過臉頰,帶著一絲微涼與草木清香。我站在三清山腳下,仰頭望去,層巒疊嶂間云霧繚繞,仿佛天地之間正緩緩揭開一幅巨大的畫卷。同行的老陳拍了拍我的肩:“小林,你說這山上的松樹,怎么長得跟人似的,歪著、扭著、倒掛著,還活得精神抖擻?”
我笑了笑,沒有立刻回答。老陳是我單位里最熱衷戶外活動的同事,退休前是地質(zhì)隊的工程師,走南闖北幾十年,唯獨對三清山的奇松念念不忘。他常說:“這不是樹,是山在說話?!?/p>
我們沿著石階緩緩上行,腳步踏在青石板上發(fā)出沉悶的回響。山路蜿蜒,兩側(cè)古松錯落分布,有的如龍騰躍,有的似仙人指路,更有幾株橫空出世,枝干斜伸于懸崖之外,根部緊緊咬住巖石縫隙,仿佛在與重力角力。
“看那棵!”老陳突然停下,手指向不遠處一株形態(tài)奇特的松樹。它主干扭曲成“S”形,頂端卻筆直向上,枝葉繁茂,宛如一位躬身前行卻又不肯低頭的旅人。
“這不就是你嘛?”我打趣道,“彎了一輩子腰,心里還是挺得筆直。”
老陳愣了一下,隨即哈哈大笑:“你小子,嘴皮子利索!可你還真說對了——當年我在贛南勘探,塌方那次,差點就埋在山里??赡憧次椰F(xiàn)在,不也像這松樹一樣,歪著活,但沒倒下?!?/p>
他的笑聲漸漸低了下去,眼神卻亮了起來,像是透過松樹看到了往昔歲月。我忽然明白,這些奇松之所以令人動容,不僅在于其外形之奇,更在于它們所承載的生命韌性——無聲地對抗風(fēng)雨、貧瘠與孤寂,在絕境中依然選擇生長。
走到“神龍戲松”景點時,天空忽然飄起細雨。我們躲進一處巖穴,濕氣順著巖壁滑落,遠處的松影在雨霧中若隱若現(xiàn),如同水墨畫中的留白。一名年輕女孩撐著紅傘從旁經(jīng)過,駐足凝望良久,輕聲對同伴說:“它們看起來像是被時間捏出來的,每一道彎曲都有故事?!?/p>
這句話像一滴水落入我心湖,漾開層層漣漪。是啊,這些松樹何嘗不是時間的雕塑?千百年來,風(fēng)雪雕琢其形,雷電考驗其骨,而它們以沉默回應(yīng),最終成就了這場獨一無二的“自然雕塑展”。
我不由自主伸手撫過身旁一株老松粗糙的樹皮,指尖傳來粗糲的觸感,仿佛觸摸到歲月的年輪。那一刻,我竟有些恍惚——原來人與自然之間,并非只是觀賞與被觀賞的關(guān)系。當我們凝視這些奇松,其實也是在凝視自己:那些曾被壓彎的脊梁、未曾言說的堅持、藏在心底的倔強……
下山途中,雨已停歇,陽光穿透云層灑在山脊上,為奇松鍍上一層金邊。老陳走得慢了些,回頭望了一眼,喃喃道:“下次我還來。不是為了看風(fēng)景,是來聽它們說話?!?/p>
我點點頭,心中涌起一種難以言喻的平靜。三清山的奇松,不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生命意志的具象化表達。它們以千姿百態(tài)立于天地之間,不爭不語,卻勝過萬語千言。
歸途中,車窗外群山漸遠,但那一幅幅奇松的身影,卻在我腦海中愈發(fā)清晰。或許,每個人心中都該有一棵這樣的松——哪怕身處絕壁,也要向著光伸展;哪怕姿態(tài)扭曲,也不失挺拔的靈魂。
#不一樣的早秋漫游季#
三清山的奇松,是一場無需開幕的展覽,一場關(guān)于堅韌、自由與美的永恒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