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籃90-81逆轉尤文圖特的熱身賽中,楊舒予狂飆5記三分砍下25分的高光表現,難掩比賽過程中暴露的戰(zhàn)術隱憂。當2米08的韓旭與2米27的張子宇同時站在場上,這支平均年齡僅23歲的球隊,正經歷著雙塔與現代籃球的沖突。

數據不會說謊:盡管雙塔在場時內線得分以52-34碾壓對手,但全隊出現11次三分線防守漏人,對手7記空位三分讓中國隊城門大開。一個典型回合足以說明問題:尤文圖特后衛(wèi)登貝萊利用擋拆換防,將韓旭引誘到三分線外。當對手一個加速變向突破時,韓旭的橫移明顯滯后,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殺入禁區(qū)完成上籃。

全場比賽尤文圖特隊多次利用擋拆換防針對四號位的韓旭,這樣的戰(zhàn)術屢試不爽,直接導致中國隊防線頻繁出現漏洞。宮魯鳴指導曾說,攻防速度不會因張子宇而慢下來,但在實戰(zhàn)中遭遇嚴峻考驗。當韓旭與同樣移動緩慢的張子宇組成雙塔,中國隊的防守體系如同被按了慢放鍵 ,對手只需通過簡單的擋拆配合,就能在三分線與禁區(qū)之間制造巨大空檔。

其實早在亞洲杯的試煉中,警鐘就已敲響,盡管當時雙塔合砍36分16籃板看似風光,但日本、韓國通過快速傳導和外線投射多次撕開防線。如今面對歐洲球隊更兇悍的身體對抗和更快的攻防轉換,韓旭在四號位的防守短板被無限放大,其他三名隊友不得不頻繁補防,進而導致外線頻頻漏人。

進攻端的所謂紅利,其實難以抵消防守端付出的巨大代價,深入分析便會發(fā)現,這份 “紅利” 存在明顯局限。韓旭在罰球線附近的中遠距離投籃確實能拉開空間,讓張子宇在籃下獲得一對一機會,但這種優(yōu)勢僅存在于對手中鋒被牽制的特定場景。一旦對手祭出小個陣容提速,雙塔的移動劣勢便會立刻顯現。

兩人同時在場時反而陷入了功能重疊的困境,進攻端韓旭被迫更多站在外線,浪費了她的低位進攻能力;防守端她又要頻繁補防四號位,暴露了橫移速度不足的缺陷?,F代籃球早已進入 “pace and space”(節(jié)奏與空間)時代,本場比賽 15 次失誤的數據,很大程度上就源于雙塔在場時進攻傳導的滯澀,多次想給張子宇的傳球被搶斷,便是最直接的證明。
宮魯鳴或許應該盡早放棄雙塔,讓球員回歸最適合的位置。與其強求韓旭適應四號位,不如讓她回歸五號位主導空間拉扯,將張子宇作為輪換奇兵,在特定時段沖擊對手防線。新生代后衛(wèi)冉珂嘉的入選,正是為提升半場進攻速度對癥下藥,這位 U19 世界杯場均 19.1 分的新星,能為內線球員提供更有效的戰(zhàn)術支持。放棄雙塔執(zhí)念并非否定高度優(yōu)勢,而是要找到傳統(tǒng)與現代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