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風(fēng)起時,山野蘇醒
三月的風(fēng)還帶著些許涼意,但陽光已有了暖意。清晨,我推開窗,看見遠處的鞍山藥山在晨霧中若隱若現(xiàn),仿佛披著一層輕紗。山腳下,李嬸正挎著竹籃從菜園回來,見我探頭,笑著揚了揚手中的野蔥:“小陳,今天上山不?藥山的花都開了,再不去就晚嘍!”
我心頭一動。藥山這名字雖帶“藥”字,卻并非專為藥材而設(shè)。當(dāng)?shù)厝耸来Q它為“藥山”,只因山上草木繁盛,百草叢生,春來百花爭艷,秋至果實累累。每到這個時節(jié),總有人結(jié)伴上山,或賞景,或拾趣,或順手采些可食的野菜野果。
“去!”我應(yīng)道,轉(zhuǎn)身便翻出那雙舊登山鞋,“正好陪您走一趟。”
二、山路蜿蜒,步履輕快
我們一行三人:我、李嬸和她十六歲的孫子小林。小林背著相機,一路上話不多,卻總在某個轉(zhuǎn)角突然停下,對著山坡上一簇粉白相間的野櫻按下快門。“這角度好,光剛好斜照下來?!彼吐曊f,眼神專注得像在完成一件藝術(shù)品。
山路并不陡峭,卻曲折多變。腳下的泥土松軟濕潤,踩上去有輕微的“咯吱”聲。兩側(cè)的灌木叢中,紫云英開得正盛,細碎的花瓣隨風(fēng)飄落,像一場無聲的雨。偶爾有山雀掠過樹梢,驚起幾片嫩葉。
“你看那邊——”李嬸忽然抬手指向半山腰,“那是金銀花吧?還沒開全,等再過十天,整片坡都香得醉人?!?br/>#不一樣的早秋漫游季#
我順著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幾株藤蔓攀附在石縫間,嫩綠的新芽中藏著毛茸茸的花苞。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為何老一輩人總愛往這山里跑——不是為了采多少東西,而是為了見證一種生長,一種從沉寂到喧鬧的蛻變。
“奶奶,你說這些花會不會也知道自己美?”小林忽然開口,語氣里帶著少年人特有的哲思。
李嬸笑了:“它們不開花,蜜蜂不來;不結(jié)果,鳥兒不落。美不美,山知道,風(fēng)知道,人來了,自然也就知道了?!?/p>
我心頭一震。這話樸素,卻像山泉般清澈。原來行走山中,不只是用腳丈量土地,更是用心感知萬物的節(jié)奏。
三、花開滿徑,心亦澄明
越往上走,視野越開闊。一片開闊的緩坡上,成片的杜鵑花如火焰般燃燒,與淡紫的二月蘭交織成錦。我們找了一處平坦的巖石坐下,打開水壺,分食帶來的玉米餅。
小林靠在石頭上,望著遠處的山脊線出神。“城里太吵了,”他說,“每天都是車聲、人聲、手機響個不停??稍谶@兒,連呼吸都慢下來了。”
我點點頭。的確,城市的節(jié)奏像一根繃緊的弦,而山野則像一段舒緩的旋律。在這里,時間不再是被切割的分鐘,而是隨著光影流轉(zhuǎn)、花開花謝自然延展的存在。
李嬸輕輕拍了拍我的手背:“你們年輕人啊,總想著趕路??捎袝r候,慢一點,才能看見真正的好風(fēng)景。”
我低頭看著掌心被竹籃邊緣壓出的紅痕,忽然覺得這痕跡竟有些可愛。它不是疲憊的印記,而是參與自然的憑證。
下山時,夕陽已染紅西邊的山巒。我們沒采多少東西,只帶回一小把野蔥、幾枝含苞的金銀藤,還有滿眼的春色。
四、歸途未盡,心已棲山
回到村口,路燈剛剛亮起。小林翻看相機里的照片,嘴角一直掛著笑。李嬸牽著他的手,絮絮說著明天要去鎮(zhèn)上趕集。
我站在路口回望藥山,暮色中的山影愈發(fā)柔和。那一片片盛開的花海,仿佛并未遠去,而是悄然沉淀在心底。
原來,所謂“采藥”,未必是取走什么;所謂“徒步”,也不只是走過多少路程。真正的收獲,是那一路上與自然的低語,是祖孫間的溫情流淌,是心靈在喧囂之外尋得的一隅安寧。
春日山花遍野,人在其中,既是過客,也是歸人。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