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杏壇設(shè)學。某日,身著葛布的少年顏回蹲在學堂窗外偷聽,被富家子弟驅(qū)趕??鬃勇劼暥觯婎伝仉m衣衫襤褸卻目光清澈,便問:“欲學詩禮乎?”顏回低首搓著草鞋:“無束脩之禮?!笨鬃哟笮Γ骸笆畻l干肉豈能擋住求知之心?”遂收其為徒。
此后,更多寒門子弟慕名而來:曾參背著編鞋工具入學,閔子騫穿著蘆花襖聽講,公冶長甚至戴著囚徒桎梏前來——他因通鳥語被誣下獄,孔子卻道:“此人能辨禽言,必有仁心?!碑敿唇馄滂滂羰諡榈茏印?/div>
貴族大夫叔孫武叔聞訊譏諷:“孔丘之門,何其雜也?似販夫走卒之肆?!笨鬃诱穑骸袄缗V芋U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耕牛之子長著赤毛周正的角,雖想不用它作祭品,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嗎?)次日更在杏壇懸榜:“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div>
最令人動容的是商人子貢問學。當時士農(nóng)工商等級森嚴,子貢帶著玉帛前來,孔子卻只取一條干肉:“教與學豈是買賣?你若愿求道,便是瑚璉之器。”后來子貢成為儒家賢徒,出資為同窗閔子騫贖回家傳玉佩,踐行“君子周急不繼富”之訓。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自諸侯王以下,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推行州縣學,特書“有教無類”四字為訓;近代馬相伯創(chuàng)辦復旦公學,更將此語刻于匾額。
今日,“有教無類”已不僅是教育理念,更成為文明進步的尺度:偏遠山區(qū)的網(wǎng)絡(luò)課堂、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跨國文化的交流互鑒,皆延續(xù)著杏壇精神。正如聯(lián)合國《世界人權(quán)宣言》所述:“教育應當促進理解、寬容和友誼”——這與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打破階級壁壘的壯舉,依然血脈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