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車圈里有個事兒挺熱鬧的,就是在成都舉辦的車展上,寶馬帶來了一款全新的電動轎車,叫寶馬i3。
本來大家可能覺得,不就是寶馬又出了一款電動車嘛,沒什么大不了的。
但這次不一樣,因為寶馬放出了一個相當驚人的數(shù)據:這臺i3的續(xù)航里程能超過900公里。
這一下可就在網上炸開了鍋,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寶馬這是要動真格的了,這是不是沖著現(xiàn)在電動車市場的領頭羊特斯拉Model 3來的?
是不是意味著傳統(tǒng)豪華汽車品牌終于要全面反擊了?
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畢竟寶馬這個牌子在咱們心里的分量還是很重的,再加上這么一個亮眼的續(xù)航數(shù)字,確實讓人充滿期待。
不過,咱們先別急著下結論,這900公里續(xù)航的背后,其實有不少值得咱們仔細琢磨的地方。
今天咱們就用大白話,好好聊聊這臺寶馬i3,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厲害,能不能改變現(xiàn)在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局面。
首先,咱們先從這臺車的外觀說起。
很多人看到寶馬i3的實車照片后,都覺得它看起來特別順眼,沒有像一些新出的電動車那樣,為了追求科技感而設計得奇形怪狀。
它給人的感覺就是,這還是一臺地地道道的寶馬車。
那個標志性的“雙腎”進氣格柵還在,但尺寸變小了,看起來收斂了不少,也更符合電動車不需要大面積進氣散熱的特點。
整個車身比例非常協(xié)調,就是一臺標準的三廂轎車,線條流暢,看起來很穩(wěn)重,也很有運動感。
寶馬這么設計,其實心思很明顯。
他們不想把i3打造成一個讓老用戶感到陌生的“新物種”,而是希望它能成為電動車時代的“寶馬3系”。
要知道,在燃油車領域,寶馬3系是多少人心中的夢想座駕,它代表了駕駛樂趣和豪華品質。
寶馬就是想告訴那些喜歡3系的消費者,現(xiàn)在你們想換電動車了,不用擔心,我們這兒有臺車,開起來、看起來都還是你們熟悉的那個寶馬味道。
這是一種很穩(wěn)妥的策略,先留住自己的忠實粉絲,讓他們在轉向電動化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寶馬。
接下來,咱們就得深入聊聊那個最核心的賣點——900公里的續(xù)航了。
根據寶馬官方公布的信息,高配版的i3用了一塊容量高達108度的超大電池,并且采用了先進的800V高壓技術平臺,在咱們國家的CLTC測試標準下,續(xù)航里程超過了900公里。
充電速度也號稱很快,充10分鐘就能增加400公里的續(xù)航。
這些數(shù)字單拿出來看,確實非常厲害,在目前的市場上可以說是頂尖水平了。
但是,咱們消費者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得往深了想。
這里面其實有幾個關鍵點需要咱們弄明白。
第一點,就是這個測試標準。
寶馬說的900公里,是在CLTC工況下測出來的。
這個CLTC標準,咱們可以簡單理解成一個在非常理想的、模擬的城市和郊區(qū)路況下跑出來的數(shù)據,路況平坦,沒有堵車,空調開得也比較節(jié)能。
但咱們平時開車,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會遇到堵車、頻繁啟停、開大空調或者暖風,這些都會大大增加電耗。
所以,這個900公里可以說是一個理論上的最大值,實際開起來肯定是要打折扣的。
國際上還有更嚴格的測試標準,比如EPA標準,那個數(shù)據就更接近真實使用情況。
作為參考,特斯拉Model 3長續(xù)航版在CLTC標準下也能跑700多公里,但在更嚴格的EPA標準下大概是560公里左右。
所以,如果把寶馬i3也放到那個標準下去測,它的真實續(xù)航很可能是在700公里上下。
雖然這個成績依然非常優(yōu)秀,但就沒有900公里聽起來那么有顛覆性了。
第二點,這個長續(xù)航是怎么實現(xiàn)的?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靠“堆電池”。
寶馬i3用了一塊108度的超大電池包,才換來了這個漂亮的紙面數(shù)據。
這就好比一個人的水壺特別大,所以能走得更遠。
而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3長續(xù)航版的電池大概是78度。
用更小的電池,也能跑出相當不錯的續(xù)航,這背后體現(xiàn)的就是車輛的能源效率,包括電機、電控系統(tǒng)以及整車風阻等等。
從這個角度看,特斯拉在能源利用效率上可能還是更勝一籌。
寶馬這次更像是一個大力士,用絕對的力量來彌補技巧上的差距,雖然效果達到了,但成本和車重也會相應增加。
第三點,關于充電體驗。
寶馬宣傳的“10分鐘補能400公里”,聽起來確實解決了充電慢的焦慮。
但這需要一個前提,就是你必須得找到能支持800V高壓平臺的超高功率充電樁。
這就好比你買了個最新款的手機,支持超快速充電,但你家里的充電頭還是老款的,速度根本上不去。
現(xiàn)實情況是,目前咱們國家能達到這么高充電功率的公共充電樁還非常少,大部分都還達不到那個理論峰值。
而特斯拉的優(yōu)勢在于,它自己建設了覆蓋非常廣泛的超級充電網絡,雖然單個充電樁的峰值功率可能沒那么夸張,但勝在數(shù)量多、分布廣、使用穩(wěn)定方便。
對于一個車主來說,能隨時隨地、方便可靠地充上電,可能比一個理論上很快但實際上很難找到的充電樁更重要。
說完了硬件,我們再來看看現(xiàn)在買電動車越來越被看重的“軟實力”,也就是智能化水平。
這包括了車內的智能座艙體驗和自動輔助駕駛能力。
說實話,這方面一直是寶馬這些傳統(tǒng)豪華品牌的短板。
現(xiàn)在的市場競爭已經變了,大家不僅看車子的機械性能,更看重它夠不夠“聰明”。
你看特斯拉,它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雖然在國內還有限制,但在技術積累和體驗上依然是行業(yè)標桿。
再看看咱們國內的品牌,像華為、小鵬、蔚來這些,在城市道路的領航輔助駕駛功能上已經做得非常出色了,甚至能在復雜的市區(qū)路況下實現(xiàn)接近“自動駕駛”的體驗。
它們把智能駕駛當成了自己最核心的競爭力。
如果寶馬i3在智能化方面沒有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還是老一套,只是強調內飾豪華、操控好,那對現(xiàn)在年輕消費者的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
因為對于很多人來說,一個好用的車機系統(tǒng)和一個靠譜的智能駕駛功能,已經成了買車時必須考慮的優(yōu)先項。
那么,既然續(xù)航數(shù)據有待實際檢驗,智能化又可能是短板,寶馬花這么大力氣推出i3,它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么呢?
其實,寶馬的目標可能并不是要在銷量上立刻超過特斯拉,也不是要和咱們國內的新勢力品牌拼性價比。
它的核心目的,是在這場從燃油車到電動車的時代變革中,牢牢守住自己“豪華品牌”的地位和尊嚴。
過去,寶馬3系是豪華運動轎車的代名詞,現(xiàn)在電動車時代來了,這個位置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被特斯拉Model 3、極氪001這些新對手完全搶走。
所以,i3的出現(xiàn),就是寶馬給市場的一個強有力的回應:別小看我,我也能造出技術先進、續(xù)航長、充電快,并且依然保持著寶馬豪華質感的電動車。
它的機會在于,品牌影響力依然巨大,很多開慣了寶馬、奔馳、奧迪的老用戶,在換購電動車時,第一選擇還是這些熟悉的品牌。
而且,寶馬深厚的底盤調校功底,可能會讓i3在駕駛感受上,提供一種不同于其他電動車的獨特樂趣。
但挑戰(zhàn)同樣巨大,如果定價過高,智能化跟不上,充電配套設施又不完善,那么它就很難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中真正打動大多數(shù)消費者。
所以說,寶馬i3的亮相,更像是一次姿態(tài)的宣示,它憑借900公里的續(xù)航成功進入了賽場中心,但想贏得比賽,光靠一個漂亮的數(shù)字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