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的田野,
風裹著藥香拂過唇形科的紫穗,
那是荊芥穗在陽光下低語。
莖稈堅挺,花穗如塔,
采藥人的指尖輕觸,
便驚起一縷辛涼之息——
似薄荷般清冽,又藏著一味歲月的溫厚。
祖母總說,
荊芥穗是大地饋贈的“解憂草”。
風寒感冒時,
她取曬干的穗穗與生姜同煮,
湯色澄黃,熱氣氤氳間,
恍惚見它化身為《本草經(jīng)》中的“假蘇”,破結(jié)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那些午后,我伏于灶邊,
看藥汁在陶罐中翻滾,
仿佛瞧見千年藥魂在蒸汽中蘇醒:
它曾治愈帝王的急熱,
亦安撫產(chǎn)后的暈眩,
更在民間碗盞間,化作止癢消疹的良方。
而今異鄉(xiāng)漂泊,
偶得一小包荊芥穗,
置于枕畔。
夜半頭痛難眠,
取幾粒捻碎,
辛香倏然鉆入鼻腔,
如故土的低語穿透時空——
它原是歸肺、肝經(jīng)的風藥,
卻成了游子心脈間的鄉(xiāng)愁圖騰。
或許萬物皆具靈性:
荊芥穗以微溫之性,療身亦療心;
以穗聚形,喻言生命當如穗穗相擁,
方能散風透疹,共抵世寒。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