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讀《傷寒論》113方:六經(jīng)辨證體系下的方劑學大全
一、太陽病篇方劑(1-44方)—— 汗法為主,調(diào)和營衛(wèi)
太陽病為表證,是外邪侵襲人體的初級階段。分為中風表虛與傷寒表實兩大證型。
1. 桂枝湯類方(調(diào)和營衛(wèi))
· 桂枝湯(方1):群方之冠。治療太陽中風,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體現(xiàn)“汗法”中“調(diào)和營衛(wèi)”的根本大法。
· 桂枝加葛根湯(方2):桂枝湯證兼項背強幾幾。解肌舒筋。
· 桂枝加附子湯(方3):過汗后陽虛漏汗。扶陽固表。
· 桂枝去芍藥湯/去芍藥加附子湯(方4,5):誤下后胸滿/胸滿脈微。通陽散邪。
·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方6,7):表郁輕證,寒熱如瘧。小發(fā)其汗。
·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9):表郁內(nèi)熱輕證,兼煩躁。微發(fā)其汗,兼清里熱。
2. 麻黃湯類方(發(fā)汗解表)
· 麻黃湯(方18):發(fā)汗峻劑。治療太陽傷寒,無汗、發(fā)熱、身痛、喘、脈浮緊。
· 大青龍湯(方19):外寒內(nèi)熱之“煩躁”。發(fā)汗清熱重劑。
· 小青龍湯(方20):外寒內(nèi)飲之咳喘。解表化飲。
3. 葛根湯類方(升津舒經(jīng))
· 葛根湯(方15):太陽傷寒兼項背強幾幾。發(fā)汗解表,升津舒經(jīng)。
· 葛根加半夏湯(方16):葛根湯證兼嘔逆。降逆止嘔。
· 葛根芩連湯(方17):表證未解,邪熱入里之“協(xié)熱利”。解表清里。
4. 表郁內(nèi)熱證
· 麻杏甘石湯(方24):邪熱壅肺之汗出而喘。辛涼宣泄,清肺平喘。
5. 心陽虛證
· 桂枝甘草湯(方25):過汗后心下悸,欲得按。辛甘化陽,溫通心陽。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心陽虛煩躁。溫心陽,鎮(zhèn)潛安神。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26):心陽虛,欲作奔豚。溫通心陽,化氣行水。
·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28):脾虛水停,心下逆滿,頭眩。溫陽健脾,利水降沖。
6. 脾虛證
·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27):汗后腹脹滿。溫運脾陽,寬中除滿。
7. 陰陽兩虛證
·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29):汗后惡寒,腳攣急。扶陽益陰。
· 茯苓四逆湯(方30):汗下后煩躁,陰陽俱虛?;仃栆骊帯?/span>
8. 水飲證
· 五苓散(方31):太陽蓄水證,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瘹饫?,兼以解表。
· 茯苓甘草湯(方32):胃陽虛水停中焦,口不渴。溫胃化飲。
9. 虛煩證
· 梔子豉湯類方(方...):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清宣郁熱。
10. 結(jié)胸/痞證
· 陷胸湯類(大/小陷胸湯、丸):熱與痰水互結(jié)于胸脘,脈沉緊,心下痛。瀉熱逐水破結(jié)。
· 瀉心湯類(半夏/生姜/甘草瀉心湯):脾胃氣虛,寒熱錯雜之痞證。寒熱平調(diào),散結(jié)消痞。
· 十棗湯:懸飲,咳唾引痛。攻逐水飲。
---
二、陽明病篇方劑(45-63方)—— 清、下二法,瀉熱存津
陽明病屬里熱實證,分“經(jīng)證”(無形熱盛)與“腑證”(有形熱結(jié))。
1. 清法
·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方8):陽明經(jīng)證“四大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辛寒清熱,益氣生津。
2. 下法(承氣湯類)
· 調(diào)胃承氣湯(方13):燥熱初結(jié)陽明,腹?jié)M、譫語。瀉熱和胃,軟堅潤燥。
· 小承氣湯:痞、滿、實而燥結(jié)不甚。輕下熱結(jié)。
· 大承氣湯:痞、滿、燥、實俱備。峻下熱結(jié),攻積瀉熱。并有“急下存陰”之少陰三急下證。
3. 發(fā)黃證
· 茵陳蒿湯:濕熱發(fā)黃,色鮮明。清熱利濕退黃。
· 梔子柏皮湯(方45):熱重于濕之發(fā)黃。清解里熱。
·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46):濕熱發(fā)黃兼表證。解表散邪,清利濕熱。
4. 血熱證
· 抵當湯/丸: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之蓄血證,其人如狂。破血逐瘀。
---
三、少陽病篇方劑(64方)—— 和法為主,疏利樞機
· 小柴胡湯(方64):少陽病主方。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和解少陽,疏利樞機。體現(xiàn)了“和法”的精髓。
---
四、太陰病篇方劑(65方等)—— 溫中散寒,健脾燥濕
太陰病屬脾虛寒濕證。
· 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方47,48):太陽病誤下,邪陷太陰,腹?jié)M時痛/大實痛。通陽益脾,和中緩急/瀉實和里。
· 理中湯/丸:太陰病主方(霍亂病篇)。腹?jié)M而吐,自利不渴。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
五、少陰病篇方劑(66-84方等)—— 回陽救逆,滋陰清熱
少陰病為全身性虛寒證(心腎陽虛)或陰虛熱化證,病情危重。
1. 陽虛寒化證
· 四逆湯類(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少陰病主方。脈微細,但欲寐,下利清谷,手足厥逆?;仃柧饶?。
· 附子湯:少陰陽虛,寒濕身痛。溫經(jīng)散寒,化濕止痛。
· 真武湯(方82):少陰陽虛水泛。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溫陽利水。
2. 陰虛熱化證
· 黃連阿膠湯(方51):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滋陰降火。
· 豬苓湯:陰虛水熱互結(jié),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育陰清熱利水。
3. 咽痛證
· 甘草湯、桔梗湯:少陰客熱咽痛。清熱利咽。
· 苦酒湯、半夏散及湯:痰熱郁閉或客寒咽痛。滌痰散結(jié)或散寒通陽。
4. 滑脫證
· 桃花湯(方53):少陰虛寒滑脫不禁,便膿血。溫中澀腸止痢。
---
六、厥陰病篇方劑(85-107方等)—— 寒熱并用,調(diào)和陰陽
厥陰病為寒熱錯雜、厥熱勝復之證。
· 烏梅丸(方85):蛔厥及久利。寒熱并調(diào),安蛔止痛。為治療厥陰寒熱錯雜證之主方。
· 當歸四逆湯(方86):血虛寒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87):血虛寒厥兼內(nèi)有久寒。溫經(jīng)散寒之力更強。
· 麻黃升麻湯(方88):正虛陽郁,肺熱脾寒。發(fā)越郁陽,清上溫下。
·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89):寒熱格拒,食入口即吐。辛開苦降,寒熱并調(diào)。
· 白頭翁湯(方90):厥陰熱利,下重便膿血。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 吳茱萸湯(方54):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
七、差后勞復病篇方劑(108-113方)—— 瘥后防復,清補兼施
· 枳實梔子豉湯(方108):大病差后勞復。清熱除煩,寬中行氣。
· 牡蠣澤瀉散(方109):差后腰以下有水氣。逐水清熱。
· 竹葉石膏湯(方112):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為全書清補法之典范。
· 燒褌散(方113):“陰陽易”病。現(xiàn)代已無應(yīng)用價值,作為醫(yī)學史文獻研究。
---
總結(jié):《傷寒論》113方精要
1. 體系完備:113方以六經(jīng)辨證為綱,涵蓋了外感病及內(nèi)傷雜病從發(fā)病、傳變、危重搶救到病后康復的全過程。
2. 法度嚴謹: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悉備,方劑與病機、治法高度對應(yīng),體現(xiàn)了“方從法出,法隨證立”的原則。
3. 配伍精當:組方藥簡力宏,君臣佐使結(jié)構(gòu)分明,煎服法將息法講究,極具科學性。
4. 思想核心:貫穿“保胃氣,存津液”和“扶陽氣”的核心思想,時刻顧護人體正氣。
5. 活法圓通:方劑并非孤立的113個點,而是一個有機整體。通過藥味的加減、合方、劑量變化,演化出無窮的治法,以適應(yīng)千變?nèi)f化的臨床證候。
精讀《傷寒論》113方,不僅是學習具體方藥,更是學習張仲景的辨證思維方法和組方規(guī)律,這是中醫(yī)臨床智慧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