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幼兒園錄取通知書貼在冰箱上,我和孩子的 “入園準備戰(zhàn)” 就悄悄拉開了序幕。比起忙著買新書包、新衣服,更重要的是幫他養(yǎng)成幾個 “小規(guī)矩”—— 不是冰冷的約束,而是帶著溫度的約定。那些一起練習自己吃飯、學打招呼、認時鐘的日子,沒有雞飛狗跳的催促,只有笨拙又認真的嘗試,如今回想起來,竟成了藏在時光里最溫暖的回憶。

一、“吃飯小規(guī)矩”:從 “追著喂” 到 “自己吃”,碗里藏著成長的甜
入園前,孩子吃飯是家里的 “老大難”:一頓飯要追著喂半小時,飯粒掉滿地,還總挑食。為了讓他能在幼兒園 “自己吃飽飯”,我們開始了 “吃飯小約定”。
第一天,我在他的小餐桌上放了一個卡通餐盤,分好米飯、蔬菜和肉,蹲下來和他說:“寶寶要當‘小廚師’啦,自己用勺子把飯菜送進嘴巴,每吃掉一口,媽媽就給你貼一顆小星星,集滿 5 顆星星,我們就去公園玩滑梯,好不好?” 他眨著眼睛點頭,拿起勺子卻半天送不到嘴里,米飯撒了一桌子。我沒急著收拾,而是拿起自己的勺子,慢慢示范 “像小火車一樣,勺子‘嗚 ——’地開進嘴巴里”。他跟著模仿,雖然還是會撒飯,但當?shù)谝豢陲埑晒Τ赃M嘴里時,他舉著勺子歡呼:“媽媽,我做到啦!”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每天都有 “吃飯小任務”:周一練習 “不掉飯?!保眯甙炎屗约喊训粼谧郎系娘埩哌M小碗;周三練習 “不挑食”,告訴他 “吃了青菜會長高,吃了肉會有力氣和小朋友玩”,還把蔬菜切成小熊、星星的形狀;周五練習 “自己擦嘴巴”,給他準備了印著他喜歡的小汽車圖案的濕巾,教他 “吃完飯后,像給小嘴巴擦香香一樣擦干凈”。
有一次,他把不愛吃的胡蘿卜挑出來,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說:“媽媽知道你不愛吃胡蘿卜,但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吃哦,我們就嘗一小口,好不好?如果覺得不好吃,就吐出來?!?他猶豫著吃了一小口,皺著眉頭說 “有點甜”,從那以后,竟慢慢接受了胡蘿卜。當他第一次自己吃完一整碗飯,還把碗筷放進水池時,我抱著他轉圈圈,他咯咯地笑:“媽媽,我是厲害的小廚師啦!” 如今看到他在幼兒園里自己端餐盤、認真吃飯的照片,想起那些灑滿飯粒卻充滿笑聲的餐桌時光,心里滿是柔軟 —— 原來成長,就藏在一口口自己吃的飯里。
二、“社交小規(guī)矩”:從 “躲在身后” 到 “主動招手”,笑容里藏著勇氣的光
孩子性格內向,見了陌生人就躲在我身后,不敢說話。想到入園后要和老師、小朋友相處,我們開始在家練 “社交小禮儀”,沒有刻意說教,而是把規(guī)矩變成了好玩的游戲。
每天晚飯后,我們會玩 “幼兒園角色扮演”:我當 “老師”,他當 “小朋友”,爸爸當 “新同學”。我戴著他的小發(fā)卡,笑著說:“小朋友你好,我是李老師,很高興認識你!” 教他笑著回應 “老師好”;爸爸扮演 “新同學”,低著頭不說話,我就對他說:“新同學有點害羞,你能不能主動和他說‘我們一起玩積木吧’?” 他一開始小聲嘟囔,后來慢慢敢看著 “新同學” 的眼睛說話。
出門遇到鄰居,我會提前和他說:“王奶奶每天都給你打招呼,今天我們主動和奶奶說‘奶奶好’,好不好?說完后,奶奶肯定會很開心?!?他攥著我的手,小聲說了句 “奶奶好”,王奶奶笑著夸他 “真有禮貌”,還從口袋里掏出一顆糖給他。從那以后,每次出門,他都會主動和認識的人打招呼,遇到小朋友,還會拿出自己的玩具說 “我們一起玩吧”。
有一次,我們帶他去游樂場,他想玩滑梯,卻被一個小朋友搶先了。他委屈地看著我,我蹲下來對他說:“小朋友也想玩滑梯,我們可以等他玩完,或者對他說‘我們可以輪流玩嗎’,這樣大家都能開心?!?他鼓起勇氣,對那個小朋友說:“我們輪流玩,好不好?” 兩個孩子就這樣你一下、我一下地玩了起來,臨走時還互相說了 “再見”??粗托∨笥咽掷值臉幼樱彝蝗话l(fā)現(xiàn),那些在家練習打招呼、學分享的日子,早已讓勇氣悄悄住進了他心里。如今他每天從幼兒園回來,都會興奮地說 “今天和小雨一起畫畫了”“我?guī)屠蠋熌猛婢吡恕?,那些帶著奶氣的分享,都是當初一點點積累的美好。
三、“時間小規(guī)矩”:從 “賴床哭鬧” 到 “按時作息”,時鐘里藏著自律的芽
幼兒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而孩子之前總是晚睡晚起,早上賴床哭鬧。為了讓他適應,我們買了一個卡通造型的小鬧鐘,開始和他一起制定 “作息小約定”。
我們把作息表畫在紙上,用圖畫標出 “7 點起床”“8 點睡覺”:早上 7 點,鬧鐘響了,我會說 “小鬧鐘叫‘寶寶起床啦,太陽公公都出來了’”,然后和他玩 “起床小游戲”——“我們比賽誰先穿好衣服,贏的人可以選今天的早餐吃包子還是面條”;晚上 8 點,我們會一起 “收拾小天地”,教他把玩具放進收納箱,把繪本放回書架,然后說 “天黑啦,小玩具和繪本要睡覺了,寶寶也要睡覺,明天才能有力氣去幼兒園和小朋友玩”。
一開始,他早上還是會賴床,抱著被子不撒手。我沒有強行拉他起來,而是坐在床邊,給他講 “幼兒園的小故事”:“昨天老師說,早上按時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可以先玩最喜歡的積木哦,要是去晚了,積木就被其他小朋友拿走啦?!?他聽了,慢慢坐起來,雖然還是慢吞吞的,但已經不再哭鬧。晚上他想多看一會兒動畫片,我就和他說:“我們約定好 8 點睡覺,今天多看 5 分鐘,明天就要少看 5 分鐘,說話要算數(shù)哦,就像寶寶答應媽媽要自己吃飯一樣。” 他似懂非懂地點頭,看完 5 分鐘后,主動關掉了電視。
有一天周末,我們睡過頭了,醒來時已經 8 點多。他揉著眼睛說:“媽媽,小鬧鐘沒響嗎?我們遲到了,不能去幼兒園玩積木了。” 我笑著說:“今天是周末,幼兒園放假啦,但寶寶記得按時起床,真厲害!” 從那以后,即使是周末,他也會在 7 點左右醒來,自己穿好衣服,跑到廚房問 “今天吃什么早餐呀”。看著他越來越規(guī)律的作息,想起那些和他一起看時鐘、定約定的日子,突然明白,自律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小小的堅持里慢慢發(fā)芽的。如今他每天早上自己刷牙、洗臉,晚上主動說 “要睡覺了,明天要去幼兒園”,那些曾經需要反復提醒的小事,早已變成了他的習慣。
那些 “一起努力” 的日子,比 “規(guī)矩” 本身更珍貴
孩子入園那天,背著小書包,笑著和我說 “媽媽再見”,自己走進教室,主動和老師打招呼,坐下后拿出自己的餐具準備吃飯 —— 看著他小小的身影,我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些在家養(yǎng)成的小規(guī)矩,早已內化成他的能力。
其實,比起 “讓孩子遵守規(guī)矩”,更珍貴的是那些一起努力的時光:是他第一次自己吃完飯,我們擊掌歡呼的瞬間;是他鼓起勇氣和陌生人打招呼后,眼里閃著的光;是晚上一起收拾玩具時,他奶聲奶氣地說 “媽媽,我會自己收拾啦”。那些日子里,沒有嚴厲的批評,只有耐心的引導;沒有匆忙的催促,只有陪伴的溫柔。
如今,孩子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生活,而那些為了養(yǎng)成小規(guī)矩一起度過的時光,成了我們親子間最珍貴的回憶。原來,所謂 “育兒”,不過是和孩子一起,在一個個平凡的日子里,慢慢學習、慢慢成長,把愛和溫暖藏進每一個小小的約定里,讓他帶著這些力量,勇敢地走向更大的世界 。#輿論是否苛責了張水華##中元節(jié)真的該放假##男子詆毀九三閱兵被拘##開學典禮校長被定向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