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看多了影響孩子,怎么辦
**

傍晚時分,不少家長下班回家推開家門,看到的不是孩子在書桌前寫作業(yè),也不是在客廳里玩玩具,而是蜷縮在沙發(fā)上,眼睛死死盯著電視屏幕,手里還拿著零食。喊孩子吃飯、喝水,孩子也只是敷衍地應一聲,視線始終不愿離開屏幕。這一幕,成了很多家庭的日常。電視作為現(xiàn)代家庭常見的娛樂設備,確實能在短時間內 “安撫” 孩子,但長期讓孩子過度看電視,對其成長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想要幫孩子擺脫 “電視依賴”,家長需要先認清問題本質,再用科學的方法逐步引導。
過度看電視對孩子的傷害,滲透在成長的多個維度。從生理層面來說,孩子的身體正處于發(fā)育關鍵期,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盯著電視,頸椎、腰椎得不到活動,容易出現(xiàn)駝背、脊柱側彎等問題;眼睛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tài),眨眼次數(shù)減少,淚液分泌不足,近視的概率大大增加 —— 現(xiàn)在不少小學低年級孩子就戴上了厚厚的眼鏡,過度看電視是重要誘因之一。更嚴重的是,有些孩子為了看電視,會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導致運動量不足,體質變弱,容易感冒、生病,甚至影響身高發(fā)育。
在心理與社交層面,電視也在悄悄 “偷走” 孩子的能力。電視節(jié)目是單向輸出的,孩子只需被動接受畫面和聲音,無需主動思考、交流。長期如此,孩子會習慣這種 “無需互動” 的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變得沉默寡言,和家人、同學交流時容易出現(xiàn)表達困難、不敢主動開口的情況。比如有些孩子在幼兒園里,別的小朋友能積極參與游戲、分享想法,他卻總是躲在角落,因為長期沉浸在電視的虛擬世界里,已經不知道如何與同齡人相處。此外,部分電視節(jié)目中存在暴力、焦慮的情節(jié),孩子缺乏分辨能力,容易將節(jié)目內容代入現(xiàn)實,變得膽小、易怒,甚至產生莫名的恐懼。
認知與學習能力的受損,更會影響孩子的長遠發(fā)展。孩子的大腦發(fā)育需要主動探索和思考來刺激,比如搭積木時思考如何搭建更穩(wěn)固,讀繪本時想象故事里的場景。但看電視時,大腦處于 “被動接收” 模式,無需深度思考,長期下來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 上課的時候容易走神,寫作業(yè)時坐不住,總想著快點完成去看電視。而且,很多快餐式動畫、娛樂節(jié)目碎片化、無邏輯,孩子長期接觸這類內容,會失去耐心閱讀長文章、思考復雜問題,導致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落后于同齡人。有老師反映,過度看電視的孩子,在課堂上很難跟上老師的思路,對需要主動思考的題目往往束手無策。
面對孩子過度看電視的問題,家長不必焦慮,關鍵是用對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首先要做的,是制定清晰的 “電視規(guī)則”,并和孩子一起遵守。規(guī)則不能由家長單方面決定,而是要和孩子溝通,比如 “每天只能看 20 分鐘電視,看完后必須關掉”“只有完成作業(yè)、收拾好玩具后,才能看電視”“吃飯時間、睡前 1 小時不能看電視”。把規(guī)則寫在紙上,貼在電視旁邊,讓孩子一目了然。剛開始執(zhí)行時,孩子可能會哭鬧、反抗,家長要溫柔而堅定,不能因為孩子撒嬌就妥協(xié)。比如孩子看完 20 分鐘還想繼續(xù)看,家長可以說:“我們之前約定好只能看 20 分鐘,說話要算數(shù)哦,現(xiàn)在我們可以去搭積木,或者讀你喜歡的繪本?!?堅持一段時間后,孩子就會逐漸適應規(guī)則。
其次,要幫孩子挑選優(yōu)質的電視內容,讓電視從 “娛樂工具” 變成 “學習助手”。很多家長只知道禁止孩子看電視,卻忽略了 “看什么” 比 “看多久” 更重要。適合孩子的內容,應該是積極、健康、有教育意義的,比如科普類紀錄片《藍色星球》《地球脈動》,能讓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奧秘;益智類動畫《藍色小考拉》《汪汪隊立大功》,能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tǒng)文化類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少兒版),能讓孩子感受詩詞的魅力。家長最好能和孩子一起看電視,邊看邊互動,比如看科普紀錄片時,問孩子 “你覺得這個小動物為什么要這樣做呀”;看動畫時,和孩子討論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幫助小伙伴呢”。這樣不僅能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還能增進親子感情,讓孩子在觀看中主動思考。
更重要的是,用豐富的現(xiàn)實活動,替代孩子對電視的依賴。孩子之所以沉迷電視,很多時候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太單調 —— 沒有好玩的玩具、沒有小伙伴一起玩、家長總是忙于工作,只能通過電視打發(fā)時間。家長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根據孩子的興趣,安排多樣化的活動。比如天氣好的時候,帶孩子去公園放風箏、踢足球、觀察花草;周末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讓孩子感受不同的世界;在家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烘焙、拼圖,或者邀請孩子的小伙伴來家里玩游戲。當孩子的生活被有趣的活動填滿,感受到現(xiàn)實世界的快樂時,自然就不會總想著看電視了。比如有些家庭,每天晚飯后會舉行 “家庭游戲時間”,一家人一起玩跳棋、捉迷藏、成語接龍,孩子不僅不惦記電視,還能在游戲中鍛煉思維和社交能力。
最后,家長要做好榜樣,用自身行為影響孩子。很多家長一邊禁止孩子看電視,一邊自己卻抱著手機、平板刷個不停,或者長時間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劇。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看到家長沉迷電子設備,自然也會跟著學。家長要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比如回家后把手機放在一邊,多和孩子交流;周末的時候,關掉電視,和孩子一起讀書、做家務、外出游玩。當家長放下電子設備,用心陪伴孩子時,孩子會感受到家長的重視和關愛,也會更愿意參與到現(xiàn)實活動中。比如有些家長規(guī)定 “每天晚上 7 點到 8 點是家庭無屏幕時間”,這段時間里,全家人一起吃飯、聊天、做游戲,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逐漸養(yǎng)成了不依賴電視的習慣。
電視本身并非 “洪水猛獸”,它可以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但前提是家長要做好引導和管理。過度看電視對孩子的傷害,不是一天形成的;幫助孩子擺脫 “電視依賴”,也需要家長耐心、持續(xù)地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需求,用陪伴和關愛,為孩子搭建一個豐富、有趣的現(xiàn)實世界。當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找到快樂、獲得成就感時,自然會主動放下電視,去探索更廣闊的天地。而這份成長,遠比短暫的電視娛樂更有意義,也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