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號共讀人:池一禾
翻到《跟著大師去游學》中講葉圣陶先生《蘇州園林》的這一篇,沈老師說,“先要告訴你一個故事”,我才知道這篇課文原來這文章是給一本園林畫冊寫的序。
1956年,同濟大學的陳從周教授編撰了一本講蘇州園林的學術論著,葉圣陶先生讀后很是喜歡,書里的景致勾起了他與友人同游的美好記憶。
到了1989年,別的出版社也要推出一本《蘇州園林》,請葉老作序,他就憑著往日印象與對陳教授那本書的理解寫下這篇文字。后來這篇序言被收入課本時,刪去了這些淵源,成了一篇干凈利落的說明文。開門見山,一句不繞,正符合葉老自己提倡的“寫說明文就要直截了當”。
他講蘇州園林,不像我們普通人一句“臥槽”走天下,或是直白地說“這也好看那也好看”,而是一開口就點出蘇州園林的總的特點。
設計師追求的是“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就這一句,我們讀者就算還沒去過蘇州耍過,心里也有畫面,對其有大致的了解。
接著他列出四個“講究”:布局、配合、映襯、層次。亭臺怎么擺,假山如何疊,花草栽哪里,遠近怎么看。沒有對稱,不求整齊,要的是那一點自然而然的情致。讀完像是拿了一幅手繪地圖,清楚,明白,還不失文學性。
沈老師說得對,這篇文章好就好在結(jié)構(gòu)“先總后分”,葉圣陶先生從整體印象說到細微之處,就像一位耐心的向?qū)?,先指給我們看全貌,再帶你一寸寸走、一處處品。
沈老師還拿《紅樓夢》的例子作比,他說曹雪芹寫王熙鳳出場,用的就是典型的“先分后總”。先從簪子、釵環(huán)、眉眼、衣裙細細描摹一身珠光寶氣,最后才借賈母之口,笑罵著總結(jié)道“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一個潑辣鮮活的形象頓時躍然紙上。
葉圣陶寫園林用“先總后分”,是因為景物復雜,要先給沒去過園林的讀者們一張“地圖”才不迷路。而曹雪芹寫人用“先分后總”,是為讓讀者如見其人,產(chǎn)生印象,最后才呼出其名。
我雖然也去逛過蘇州的拙政園,蘇州園林一步一景、怎么瞧都好看,可說實話,讓我記得最清楚的卻是另一件事情。游覽那天細雨綿綿,我穿了雙鞋底會發(fā)光的涼鞋(當時在我們小學生里很流行),腳一滑,在光溜溜的石梯上結(jié)結(jié)實實摔了一跤,尾椎骨骨裂。
這下好了,蘇州園林的美還沒品透,痛倒是記住了小半年??赐晟蚶蠋煂懙倪@篇,我一定再找個機會,跟朋友一起重新逛逛,好好看看葉圣陶筆下“如畫”的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