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經想過,頭年種的西瓜收成不錯,來年就在同一塊地上接著種? 結果卻發(fā)現(xiàn),結出的瓜又小又丑,產量還大不如前? 這可不是什么運氣問題,而是連作惹的禍。
我認識一位老瓜農,他就吃過這個虧。 看著頭年西瓜長得喜人,第二年想都沒想就又種上了西瓜。 結果呢? 瓜藤長得又矮又黃,好不容易結了幾個瓜,還滿是斑點兒,產量直接減半。 他心疼得直跺腳,卻不知道問題就出在“重茬”上。
西瓜這東西,特別“挑食”,尤其喜歡消耗土壤里的鉀元素。 連續(xù)種植,地里的特定養(yǎng)分就被掏空了,土壤變得硬邦邦的,像塊擠干水的海綿,根本存不住水分和養(yǎng)分。
更麻煩的是,頭年西瓜的根系會分泌一些“有毒物質”(自毒物質),這些物質積累在土壤里,第二年新苗一扎下去,就像陷入了泥潭,根本長不好。
病蟲害更是連作的“死對頭”。 像枯萎病、根結線蟲這些討厭的家伙,能在土壤里潛伏三五年之久。 頭年種過西瓜的地,第二年發(fā)病的幾率會翻好幾倍。 經常是葉子看著看著就黃了,藤蔓說著說著就枯萎了,有些瓜眼看快熟了,卻突然爛在地里,讓人欲哭無淚。
那么,真的就拿連作障礙沒辦法了嗎? 當然不是! 懂行的老把式們自有他們的妙招。
最經典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輪作。 這就好比讓土地“歇歇腳”,換換“口味”。 老農們常說的“西瓜 - 玉米 - 蔥蒜”輪作模式,就是非常智慧的搭配。 種一年西瓜之后,改種一年玉米,玉米能讓土壤變得疏松;再來一年大蒜或者蔥,蔥蒜類蔬菜自帶殺菌效果,就像給土地做了一次“全身SPA”。 這樣倒換一下,第三年再回來種西瓜,保準長得旺旺盛盛。
你可能要問,有沒有更“高效益”的輪作方式? 還真有! 有人嘗試了“西瓜和蘆蒿輪作”,這可不是隨便試試。 蘆蒿作為一種保健蔬菜,栽培過程中喜水且抗逆性強,很少發(fā)生病害。 在大棚西瓜八月末九月初拉秧后,整田施肥,十月上旬就能定植蘆蒿。
這種方法不僅能有效解決拱棚西瓜的連作障礙,讓實生苗西瓜(非嫁接苗)也能正常生長,幾乎見不到枯萎病株,還能在秋春季收獲兩茬蘆蒿,算下來每畝地能增加產值5000元以上! 這既減少了因為每年換地帶來的人工成本和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投入,還能節(jié)水、節(jié)肥、節(jié)藥,同時提升了西瓜和蘆蒿的品質。
如果因為土地實在緊張,必須連作,那也不是完全沒辦法,需要給土地“下猛藥”才行。
土壤消毒是關鍵一步。 可以在西瓜種植前一個月左右,或者利用夏季高溫季節(jié)大棚休閑期,進行高溫悶棚。 清潔地塊后,撒上石灰氮(氰胺化鈣)等消毒劑,深翻土壤,灌足水,然后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嚴密覆蓋,利用太陽能高溫悶曬15-20天。 這種方法能有效殺滅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
之后,別忘了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 像腐熟的羊糞、雞糞都是很好的選擇,它們能改善土壤結構。 配合施用含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等)的生物菌肥,這些有益菌能抑制病原菌,幫助土壤恢復健康。
采用嫁接苗也是對抗連作障礙,尤其是防治枯萎病的一件“法寶”。 把西瓜的藤蔓(接穗)嫁接到抗病性強的南瓜、葫蘆或瓠瓜的根系(砧木)上。 砧木根系發(fā)達,抗病能力強,不容易被土壤中的尖鐮刀孢菌等病原菌侵染,能很好地保障西瓜的生長。 雖然南瓜砧木親和性好,有時可能會影響西瓜口感,葫蘆和瓠瓜作砧木更為常用。
即使用了嫁接苗,也并非一勞永逸。 嫁接主要針對枯萎病,像線蟲、蔓枯病、病毒病等仍然可能來找麻煩。 所以,嫁接栽培的同時,做好土壤消毒殺菌工作依然不能忽視。 而且要注意,大棚西瓜嫁接栽培,連作的次數(shù)也不宜超過4年,否則土壤鹽分過高也會干擾西瓜正常生長。
最后,田間管理的細節(jié)也不能馬虎。 收完西瓜后及時拉秧,把田間的枯枝敗葉清理干凈,減少病原菌和蟲卵的殘留。 深翻曬垡,撒上些石灰消毒,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連作障礙的發(fā)生。
有人可能覺得輪作會不會耽誤賺錢? 我們來算筆經濟賬就清楚了。 雖然輪作可能意味著頭年(比如改種玉米或其他作物時)的收益相對種西瓜會少一些,從長遠看,第三年再種西瓜時,產量能比一直連作高出三成還不止! 而且還能少打很多農藥,結出的瓜甜度更高,品質更好,往往能賣上更好的價錢。
土地就像我們種地人的老伙計,你用心對它好,它才會給你豐厚的回報。 一味地索取而不注重養(yǎng)護,再肥沃的土地也有被榨干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