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 “大樹空間” 和大家聊書,總希望能找到一本 “全家都能讀” 的書 —— 孩子讀有收獲,大人讀有共鳴。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恰好就是這樣的存在:茅盾文學(xué)獎得主喬葉寫給孩子的散文《我們小時候:太陽落在了哪座山》。
提到喬葉,很多人會想起她的《寶水》—— 那本寫透鄉(xiāng)土變遷、拿下茅盾文學(xué)獎的厚重作品。但這一次,她收起了宏大敘事,轉(zhuǎn)身把自己在豫北平原的童年,寫成了一本薄薄的散文。沒有復(fù)雜的情節(jié),全是小時候的 “小事”,卻讀著讀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就暖了。
書里的童年,是每個孩子都能懂的快樂:在田野里從早玩到晚,奶奶說 “起五更,落黃昏”,可總因為天光太溫柔,一層一層暗下來,就忍不住 “再玩一小會兒”;跟著奶奶去地里打豬草,摘黃瓜、西紅柿,卻追著問?“咱們這兒沒有山,太陽到底落在哪座山呀”;還有那匹陪自己長大的白馬,看黃河時的壯闊,甚至是 “在房頂接磚”“那年的爆米花” 這樣細(xì)碎的瞬間 —— 這些小事里藏著最真的童趣,也藏著喬葉給孩子的 “成長課”:關(guān)于自然的奇妙,關(guān)于待人的溫柔,關(guān)于對土地的敬畏。
而對我們大人來說,這本書更像一個 “時光膠囊”。讀《鄉(xiāng)村夜色》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在村口追螢火蟲的夜晚;讀《母親的細(xì)節(jié)》會想起媽媽曾經(jīng)為自己縫補(bǔ)衣服的模樣;就連 “太陽落在哪座山” 的追問,也會讓我們想起小時候纏著長輩問 “為什么” 的樣子。喬葉說 “這既是寫給孩子的散文,也是送給大人的鄉(xiāng)愁”,確實如此 —— 合上書的那一刻,好像自己的童年也跟著回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細(xì)節(jié)特別用心:弧形刀版的雙封設(shè)計,摸起來有淡淡的弧度,像小時候翻起的書頁;還有知名插畫師配的插圖,不張揚(yáng)卻很治愈,孩子一拿到就會忍不住翻下去。喬葉用兒童的視角寫土地、寫草木、寫家人,沒有說教,只把?“失去、善待、敬畏與愛”?這些大道理,藏在摘棉花、看黃河的故事里 —— 孩子讀能懂自然的美,大人讀能悟生活的暖。
翻到目錄,從 “第一輯 我是一片瓦” 里的《指甲草小記》,到 “第三輯 在月光下奔跑” 里的《八歲那年的全家?!?,每一篇標(biāo)題都像一句童年的暗號。我最喜歡《太陽落在了哪座山》里奶奶的回答:“你看見哪座山,就是哪座山;你沒見過山,可不是沒有山?!?后來才懂,這哪里是說太陽,分明是告訴我們:心里裝著什么,就能看見什么 —— 這樣的小智慧,悄悄藏在書里,會慢慢住進(jìn)孩子心里。
這次,我們特意為 “大樹空間” 的樹友們爭取到了獨(dú)家簽名版—— 每一本都有喬葉老師的親筆簽名,限量發(fā)售。不管是給小學(xué)中高年級、初中生的孩子當(dāng)課外讀物,還是自己留著當(dāng) “治愈小書”,都是一份特別的禮物。
如果你也想讓孩子在文字里看見童真,想自己重拾童年的溫暖,不妨識別下方微店二維碼,把這本《太陽落在了哪座山》帶回家。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在喬葉的文字里,找到心里那座 “太陽落下的山”。
識別圖片二維碼購買作家簽名版
數(shù)量有限先到先得
與你一起讀過的第?2212篇文章
CONNECT
連接城市與鄉(xiāng)村
研學(xué) ?農(nóng)創(chuàng) ?書店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