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輝縣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有一處不起眼的調解室,門匾上寫著“六尺巷”。這不是安徽桐城那座聞名遐邇的古跡,卻延續(xù)著同樣的精神血脈——禮讓、和解、以和為貴。
“張老師,我們愿意再等等,知道他工程款沒到位,不是有意拖欠?!苯衲?月的一天下午,市民張女士走進“六尺巷”調解室,對退休檢察官、調解員張金錄這樣說道。一場看似陷入僵局的債務糾紛,因為多了一份理解,迎來了轉機。
張金錄起身相迎,笑容寬和。他身后懸掛著一幅書法作品:“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這不僅是六尺巷典故的源起,更是這間調解室的精神指引。
自2024年8月成立至今,“六尺巷”調解室已受理糾紛343起,成功化解152起,化解率44.31%。從經濟合同糾紛到鄰里摩擦,從家庭婚姻矛盾到勞務爭議,老百姓心頭的“急難愁盼”,在這里找到了疏解的通道。
然而調解之路并非總是順暢。張金錄至今仍清晰記得,一樁經多日調解即將達成協(xié)議的經濟糾紛,卻在簽字前一刻因一方突然反悔而功虧一簣?!澳欠N無力感確實令人沮喪,但我們不能氣餒,唯有繼續(xù)努力?!彼Z氣堅定。
與此同時,在輝縣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長廊的另一端,“山楂紅”婚姻家事調解室內,64歲的王曉鳳正拉著一名年輕女子的手,柔聲勸解。作為輝縣市婦聯(lián)聘任的專職調解員,她在短短9個月內,已成為群眾交口稱贊的“知心奶奶”。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边@是王曉鳳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從銀行退休后,她擔任人民陪審員和調解員整10年。如今在“山楂紅”婚姻家事調解室,她已參與處理案件348起,成功化解145起,調解成功率達到41.67%,使眾多瀕臨破碎的家庭重歸和睦。
在她的調解日志中,王曉鳳這樣寫道:“調解不是簡單地和稀泥,而是要在法理與人情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北诌@一理念,她成功化解多起復雜家事糾紛,用智慧與溫情守護著家庭的完整。
像張金錄、王曉鳳這樣的退休人員,正成為輝縣市基層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專業(yè)的職業(yè)背景,為調解工作注入了獨特的權威性與親和力。
在輝縣市這片熱土上,溫暖人心的調解故事仍在不斷續(xù)寫著。
距市區(qū)20公里的冀屯鎮(zhèn),一座整合了平安辦、信訪辦、司法所、法院訴調對接中心及派出所警力的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已建成運行。
該中心真正實現(xiàn)了群眾化解矛盾糾紛“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高效處理壓煤塌陷、勞動報酬、婚姻家庭等各類民生訴求,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要求,被冀屯鎮(zhèn)服務中心鄭重地鐫刻在工作宗旨中,深深印在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心上。通過構建“三三四”大調解機制(三級平臺、三支隊伍、四項機制),該鎮(zhèn)2024年以來實現(xiàn)信訪總量、治安案件數(shù)、民事訴訟量“三下降”和群眾滿意度“一提升”的顯著成效。
從“六尺巷”的“讓他三尺”傳統(tǒng)智慧,到“山楂紅”的“家庭溫情”現(xiàn)代守護,再到冀屯鎮(zhèn)的“多元協(xié)同”機制創(chuàng)新,輝縣市用最貼近大地的方式,書寫著新時代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實踐的精彩答卷。在這里,調解已不僅是化解糾紛的手段,更成為傳承中華美德、推進社會和諧、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紐帶。(新鄉(xiāng)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改榮 通訊員 郭冬青)
編輯:楊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