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一種運動,一種教育,更是一種精神,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人口僅550多萬(相當于中國地級市),累計獲得的奧運獎牌/百萬人口比卻居全球第一,是冬奧會有史以來獲得金牌最多的國家。在盛產運動高手的北歐,馬拉松達標波士頓賽事選手比例也是北歐第一。小國大能量——挪威體育堪稱“耐力之王”!
當全世界驚嘆挪威選手包攬獎牌時,沒看到他們背后是——從奧運冠軍一天兩個"乳酸門檻跑"的極致自律,到兒童體育"去競爭化"的耐心培育;從惡劣天氣中仍堅持訓練的"瘋子",到用數(shù)十年迭代訓練體系的教練……
新書《挪威耐力》揭開了挪威制霸耐力賽的奧秘——"雙閾值訓練法"不是奇跡,而是維京精神在現(xiàn)代科學的延續(xù)。是時候用挪威人的時間尺度重新定義"堅持"了:挑戰(zhàn)極限不僅是運動的一部分,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跑步如人生,從初階到高階,跨過一個又一個“撞墻期”,避開傷痛、守住熱情,才能在奔跑的路上走得更穩(wěn)、更遠。
全球首部解析挪威耐力訓練方法專業(yè)著作:奧運冠軍版“MAF180”+一天兩個“乳酸門檻跑”
首度系統(tǒng)解析中長跑、馬拉松、鐵人三項精英選手的“雙閾值日”訓練法:奧運冠軍版“MAF180”+一天兩個“乳酸門檻跑”。
挪威訓練法的核心是以血乳酸測量為指導的雙閾值訓練法,也就是將兩次強度訓練放到一天之中進行。
在世界跑圈叱咤風云的挪威“00后”雅各布·英厄布里格森,目前手握三項世界紀錄,分別是室內1500米、2000米、3000米。
雅各布在中長跑大殺四方,因其持續(xù)高強度奔跑能力,在乳酸閾值下有超強的穩(wěn)定表現(xiàn),江湖人送外號“耐酸王”。
簡要概括,雙乳酸閾訓練法是一天安排兩次訓練,時間間隔5-8小時,分別跑不同的強度的閾值訓練。
挪威訓練法顛覆了“難易訓練日”交錯的觀念,將兩次強度訓練壓縮至一天,目的是減少強度訓練的天數(shù),增加身體恢復的時間,以增加低強度訓練量。換句話說,挪威訓練法寧可犧牲高強度的訓練量,也要保證低強度的訓練量。
《挪威耐力》譯者譚杰老師在備戰(zhàn)自己的第五次波士頓馬拉松時,也使用了了“挪威訓練法”——加大有氧跑跑量、大幅減少強度訓練、訓練中不觸及比賽目標配速、增加與比賽相關的針對性訓練(比如跑山)。
最終的譚杰老師的第五次“波馬”成績是3 小時 15 分 32 秒,名次 8 726,比報名名次提前了大約1 500 位,跑贏號碼布。第一次進入 55~59 歲年齡組,在 1 650 人中排名222。
當然,最滿意的是前后半程的對比,3 小時 15 分的用時,前半程 137,后半程 138,外加 145 的平均心率?!敖?95%的慢跑跑量+ 近 5%的以賽代練跑量+1%的速度跑跑量”的“挪威訓練法”體驗大獲成功。
打破天賦決定論神話,提供了一套可復制的小國耐力密碼
書中重點介紹了當今世界鐵人三項紀錄保持者及多位冠軍選手的訓練秘訣,他們包括英厄麗德·克里斯蒂安森、古斯塔夫·伊登、馬里烏斯·巴肯,以及奧拉夫·亞歷山大·布等。他們?yōu)槲覀兘议_了挪威“黃金一代”成功的密碼。
這些精妙且高效的訓練方法,不僅令作為維京人后代的頂尖選手受益匪淺,也為我們這些普通耐力運動愛好者,包括中長跑、馬拉松、鐵人三項精英選手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