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見過不少躊躇滿志的人,他們攤開地圖,規(guī)劃路線,計算里程,購置裝備,卻始終不曾邁出第一步。他們以為路在圖上,在別人口中,在一切可資參考的經驗里。然而真正的路,卻只在腳下。

去年秋天,我往西山去。山勢并不甚高,卻頗陡峭。山腳下有三條路,一條是游人常走的石階,一條是樵夫踩出的土徑,還有一條幾乎看不出是路,只是草叢略微低伏些。我躊躇片刻,竟選了那最不像路的路。
初時確是不好走。荒草沒膝,枝杈橫生,不時需用手撥開。腳下時而踩到松動的石塊,時而陷入積年的落葉中。然而行不過半里,眼前竟?jié)u漸開闊起來。那看似無路之處,實則別有洞天:野菊散生道旁,山雀啁啾枝頭,更有清泉自石隙涌出,泠泠作響。我這才恍然,所謂路,原不是現成鋪就的,而是走出來的。

人生之路,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總盼著有人在前開辟,有明燈指引,有路標提示。殊不知各人境遇不同,心性各異,別人的路未必適合自己走。唯有親自邁步,親自摸索,親自跌撞,方能走出屬于自己的路途。
記得少時讀《莊子》,有云"道行之而成"。當時不甚了了,如今想來,真是一語道破天機。路不是擺在那里等你來走的靜態(tài)之物,而是在行走的過程中不斷生成、不斷顯現的動態(tài)之跡。你進一步,路便顯現一尺;你退一步,路便隱沒一分。
世上多有求安穩(wěn)者,循著前人足跡,一步不敢差池。這自然穩(wěn)妥,卻也失卻了開拓的樂趣。又有那等莽撞人,不同方向,不管地勢,只一味前沖,往往碰得頭破血流。究其根本,皆是不明白路與行的關系。

真正的出發(fā),不是盲動,亦非踟躕,而是心中有向,腳下有力,在行動中調整,在調整中前行。路不是尋找得來的,而是在前行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
西山歸來已近一年,每思及此,便覺那日的選擇頗有意味。世人多擇坦途,我獨取險徑,倒不是故意標新立異,只是隱約覺得:最美的風景,往往不在眾人踏平的大道上,而在尚待開辟的荒徑中。
只要出發(fā),路便顯現——此言得之。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