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河南大學文化旅游學院彭恒禮教授,近日做客央視《百家講壇》系列節(jié)目《食物的歷史》(第一部),通過食物史、詩文、小說、民間傳說、戲曲以及自身田野調(diào)查期間的親身經(jīng)歷,傾情講述中國人發(fā)現(xiàn)、烹調(diào)食物的歷史真情,回顧中國人味蕾深處的歲月記憶,一起探尋食物背后的文明密碼。
謎語,與這些食物一樣,都是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在《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謎語·河南卷》中,也收錄了大量與食物有關的民間謎語?,F(xiàn)在,讓我們隨著彭恒禮教授的講述,通過民間謎語的形式,從河南境內(nèi)那些流傳較久、膾炙人口的謎語描述中,去認識與了解這些食物。
小麥謎語的時間敘事與空間摹狀
小麥,這棵身形微小的谷物,卻粒粒蘊含著人間煙火,幾乎所有國家的飲食文化中都能找到小麥的印跡。在西方,小麥化作松軟的面包、彈韌的意大利面。在中東,薄餅承載著獨特香料滋味,成為人們?nèi)粘Y|(zhì)樸的美食享受。而在中國,小麥更是展現(xiàn)出多樣精彩,黃河流域的刀削面如銀魚躍浪,江南的湯包似玉露含珠,西北的拉面在掌心甩出萬丈豪情,嶺南的云吞在清湯中舒展羽衣。從立春的春餅到冬至的餃子,從塞北的馕坑到嶺南的蒸籠,處處都有小麥的身影。數(shù)千年來,小麥憑借自身千變?nèi)f化的超能力,在先民辛勞與智慧的澆灌下,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彭恒禮《食物的歷史》第二集 小麥“升職記”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tǒng)稱,是單子葉植物,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饅頭、餅干、面條等食物;發(fā)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質(zhì)燃料。小麥富含淀粉、蛋白質(zhì)、脂肪、礦物質(zhì)、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小麥是人們生活中最主要的食物之一,自然也成為猜謎語這一精神生活中較常見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之一。《河南謎語》將其列于“植物·谷屬”類謎語的首位,可見小麥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肮葘佟笔侵覆煌N類的谷物,如粟(小米)、粱(黍稷的總名)、稻(溉種的總名)等。這些谷物是古代中國農(nóng)業(yè)中的主要作物,它們在人們的飲食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在很多情況下,“麥子”是一個較為寬泛的俗稱,而“小麥”是禾本科小麥屬植物的特定名稱。在一些日常交流里,人們會把“小麥”簡稱為“麥子”“麥”,所以有時二者所指相同,都代表小麥這種糧食作物,有時候還代指麥子的果實(禾本科植物特有的果實類型“穎果”)“麥?!薄胞溗搿薄!靶←湣辈煌拿Q在謎語中形成不同的謎底,實際是同一事物。例如《大系·謎語·河南卷(一)》在“物謎·植物·農(nóng)作物·小麥”四級標題之下,又設了五種五級標題:麥、麥粒、麥穗、麥子、小麥,共39首,在新發(fā)現(xiàn)的《千古謎語注解》一書中,又有采錄自中牟縣與已收錄完全不同的4首小麥謎語,合計43首。這些流傳于河南各地的小麥謎語經(jīng)過梳理,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
其一,基于時間敘事的“生長過程類型”。此類型借助春夏秋冬四季、具體月份、氣象狀況以及二十四節(jié)氣等元素,呈現(xiàn)小麥的生長周期:
冰里生來火里長,三月春風起綠浪。
南風吹來遍體金,粉身碎骨為人香。
采錄地區(qū):漯河、項城
活到九月入土亡,過了一期又返陽。
活夠二百二十五,割掉坐車送進場。
采錄地區(qū):西華
秋天撒下粒粒種,冬天幼芽雪里藏。
春天還青節(jié)節(jié)高,夏天成熟一片黃。
采錄地區(qū):項城
去年秋天撒下種,長出綠苗過一冬。
開春它還接著長,等到夏天黃澄澄。
采錄地區(qū):三門峽、鹿邑
去時赤肚肚,回來穿一身。
按倒打一頓,還是赤肚肚。
采錄地區(qū):南召
去時冷,回來熱,
撅著胡子要坐車。
選自:《河南謎語》
去時冷,回來熱。
支叉著胡子坐著車,
一氣住了八個月。
采錄地區(qū):南陽、方城
去時冷,回來熱,
胡子拉碴要坐車。
你也打,他也打,
脫了衣衫回老家。
采錄地區(qū):西華
小時青青似野草,
老來滿頭金珠寶,
珠寶人人都珍惜,
天下無人不依靠。
采錄地區(qū):項城
小小胖子兩頭尖,
十冬臘月擱外邊,
五黃六月轉(zhuǎn)回還。
來到磨眼身受苦,
裝到鍋里受熬煎。
蒸出饃來白又暄,
人們吃了保平安。
采錄地區(qū):社旗
形如珍珠性耐寒,
大雪覆蓋最喜歡。
春暖花開似綠氈,
南風吹來金燦燦。
采錄地區(qū):項城
雪天俺綠綠青青,
熱天俺黃黃澄澄。
休嫌俺呲不棱登,
離了俺肚皮空空。
采錄地區(qū):林州
幼時不怕冰霜,
長大露出鋒芒。
老來粉身碎骨,
仍然潔白無雙。
采錄地區(qū):河南多地
重重疊疊眾兒郎,
簇簇披甲豎鋒芒。
五月南風脫黃衣,
光著身子入陳倉。
采錄地區(qū):扶溝
弟倆,弟倆,一年一茬。
漫地過冬,夏天回家。
選自:《千古謎語注解》
清明埋老鴰,
但等四葉齊。
八十三場雨,
五月收場里。
頭戴花,收回家。
選自:《千古謎語注解》
夏至躲在閨房內(nèi),
寒露嫁給田郎睡。
小滿之前懷身孕,
芒種時節(jié)兒排隊。
采錄地區(qū):扶溝
河南作為中國重要的小麥產(chǎn)區(qū),其小麥的生長過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氣候適應性。河南小麥的生長周期一般從每年的10月開始,持續(xù)到次年的6月,具體可以分為播種期、發(fā)芽出苗期、分蘗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節(jié)期、孕穗期、抽穗期、開花期、灌漿期到成熟期。去時冷,回來熱,一年一茬,漫地過冬,夏天回家,這些生長周期在謎語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其中有通過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來體現(xiàn)的,有通過三月、五月、十冬臘月等月份來體現(xiàn)的,有通過雪天、熱天、冰霜、南風等氣象來體現(xiàn)的。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對氣候、物候、時令等方面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總結的智慧結晶,一直指導著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謎語中有不少通過寒露、清明、夏至、小滿、芒種等節(jié)氣來體現(xiàn)小麥生長過程的。例如流傳于扶溝的一首,全面總結并完整顯示了節(jié)氣與小麥生長過程的對應關系:“夏至躲在閨房內(nèi)”,對應種子儲存休眠期,夏至(6月21日前后)時,冬小麥已收割完畢,新麥入倉儲存,此時種子處于休眠期,等待秋季播種,這一階段象征小麥的“生命起點”,“閨房”暗喻小麥種子的儲存狀態(tài);“寒露嫁給田郎睡”,對應播種期,寒露(10月8日前后)是冬小麥的播種時節(jié)。此時種子被播撒到田間(“田郎”指田地),埋入土壤中吸收水分,開始萌芽前的準備,農(nóng)諺有“寒露種麥正當時”,即體現(xiàn)了播種與節(jié)氣的緊密關聯(lián);“小滿之前懷身孕”,對應灌漿期,小滿(5月20日前后)前,小麥進入灌漿期,籽粒逐漸飽滿但尚未成熟,如同“懷身孕”,此時麥粒積累養(yǎng)分,麥穗低垂,是決定產(chǎn)量的關鍵階段,農(nóng)事需加強水分管理以防干旱;“芒種時節(jié)兒排隊”,對應成熟收割期,芒種(6月5日前后)時,小麥完全成熟,麥穗整齊排列如“兒排隊”,進入收割高峰期,北方農(nóng)諺“芒種忙,麥上場”生動描述此時搶收的繁忙景象,收割后需及時晾曬儲存。儲存休眠(夏至)→播種萌芽(寒露)→灌漿充實(小滿前)→成熟收割(芒種),這一鏈條形象地展現(xiàn)了小麥從種子儲存休眠期,歷經(jīng)播種期、灌漿期,直至成熟收割期的完整生命周期,彰顯了古人依據(jù)節(jié)氣指導農(nóng)事活動的智慧。通過與節(jié)氣的對應關聯(lián),如此完美地將麥子的整個生長過程,濃縮在一首短小的謎語之內(nèi),與二十四節(jié)氣同樣體現(xiàn)了民間謎語智慧的結晶。
其二,基于空間摹狀的“形狀色彩類型”。由于人們對麥子的印象多集中在麥穗和麥粒上,所以在此類謎語中,大多是運用摹狀等修辭手法,通過摹形、摹色對麥穗和麥粒進行具象描繪:
空中樹,一尺八,
頂端長個小毛刷。
毛刷手中搓一搓,
露出珍珠一小把。
采錄地區(qū):扶溝
身高不足一拃長,
頭發(fā)全是朝天長。
一生懷兒數(shù)十個,
待兒娩出自身亡。
采錄地區(qū):扶溝
身披黃袍持金槍,
羅漢陣中士卒藏。
榴月使個金蟬計,
托起國徽萬年長。
采錄地區(qū):扶溝
頭長蜂刺田里生,
羅漢疊坐好幾層。
貪嘴頑童捋一把,
輕揉慢吹放口中。
采錄地區(qū):扶溝
一間房子不寬敞,
能納一龍一虎一鳳凰。
(龍指蛾的幼蟲,虎指麥牛,鳳凰指危害小麥的蛾)
采錄地區(qū):社旗
一群小和尚,
蹲在高竿上。
身披硬袈裟,
頭頂細長槍。
采錄地區(qū):扶溝
有個尼姑庵,
每人住一間。
間間屋頂上,
都豎一根箭。
采錄地區(qū):鹿邑
兩頭尖,中間粗,
沖著肚子長道溝。
采錄地區(qū):鹿邑
一間房,兩頭尖。
拴下牛,擱不下锨。
選自:《河南謎語》
一間房子兩頭尖,
住得下牛,放不下鞭。
(牛:麥粒生蟲,俗稱“麥?!保?/p>
采錄地區(qū):社旗
一座房,兩頭尖。
臥下牛,掛不下鞭。
選自:《河南修武縣謎語》
一座山,兩頭尖。
盛下牛,盛不下锨。
采錄地區(qū):新安
一座山,兩頭尖。
臥下一頭牛,盛不下一塊磚。
采錄地區(qū):洛陽
身材長得一般齊,
脫下綠裝換黃衣。
頭戴盔纓排方陣,
聚成金山創(chuàng)奇跡。
采錄地區(qū):扶溝
走了黃,回來黃,
你要不黃餓斷腸。
選自:《千古謎語注解》
走了冷,回來熱,
支叉頭發(fā)上了車。
選自:《千古謎語注解》
人們對于麥子的認知主要集中于麥穗和麥粒。麥穗,是小麥麥莖頂端的花或果實部分,是小麥生長發(fā)育到一定階段形成的特定結構,承載著麥粒發(fā)育成熟的功能,通常呈現(xiàn)細長或圓錐狀,由多個小穗組成,每個小穗包含數(shù)朵小花,整體較為蓬松,有一定的立體感,麥穗上長出的尖尖的須子為麥芒。麥粒,是小麥中的一個個獨立的顆粒,是小麥的成果之一,形狀多為橢圓形或卵形,相對較小且較為緊實,顏色一般為黃色或黃褐色,表面光滑,質(zhì)地較硬。描繪麥穗、麥芒形狀的,分別被形容為毛刷、頭發(fā)、蜂刺、長槍、箭等。麥粒整體形狀類似一個兩頭尖的小空間,就如同一個特殊的“房間”,因此,描繪麥粒的,多比喻為一間房子、一座山。因麥粒體積很小,用“拴下牛,擱不下锨”“臥下牛,掛不下鞭”“臥下一頭牛,盛不下一塊磚”小與大的反差來形成對比,凸顯其形狀特征。麥粒生蟲,俗稱“麥?!薄{溑嶋H比麥粒還小,能生在麥粒之中。謎例中多處將麥穗、麥粒擬人化為羅漢、士卒、和尚等。麥子成熟時,顏色由綠變?yōu)闇\黃色或金黃色。黃,是麥子成熟的表征,是豐年的象征。人以食為天,如果沒有小麥的收成,人將會“餓斷腸”。麥子成熟后,“脫下綠裝換黃衣”,因此謎語中出現(xiàn)的都是黃色調(diào),經(jīng)常運用黃色調(diào)描繪豐收場景:播種時種子是黃色的,收獲時果實也是黃色的,走了黃,回來黃,待到果實累累時,聚成金山,更是勾勒出一幅小麥豐收的美麗景象。
也有兩種類型交叉的謎例:
一個大姐兩頭尖,
朋友來了她當先。
十冬臘月在外邊,
夏天躲在儲藏間。
采錄地區(qū):項城
二郎層層疊羅漢,
盔甲鋒芒指蒼天。
南風拂面搖頭笑,
五月解甲回人間。
采錄地區(qū):扶溝
無數(shù)英雄小兒郎,
身背長矛衛(wèi)邊防。
待到六月和平日,
欣然解甲還原裝。
采錄地區(qū):扶溝
兩頭尖尖肚兒裂,
我在地里住了八個月。
有人問我好和歹,
沒人問我冷和熱。
采錄地區(qū):內(nèi)黃
兩頭尖尖中間裂,
霜打日曬八個月。
贈人待客全是俺,
有誰同情冷和熱。
采錄地區(qū):開封
剛出世穿青著綠,
到老來黃袍加身。
傲蒼天怒發(fā)沖冠,
遭打擊粉身碎尸。
采錄地區(qū):扶溝
謎面中既有十冬臘月、五月、六月等生長過程的時間敘述,又有兩頭尖、盔甲、長矛和穿青著綠、黃袍加身的形狀與色彩描述,使得麥子的形象更加豐滿。從每年10月到次年6月,小麥生長的這8個月時間,在謎中也有第一人稱的自述:“我在地里住了八個月”“霜打日曬八個月”。
《河南謎語》《大系·謎語·河南卷》收錄的,還有與以上兩種類型無關的另兩首:
三塊瓦,蓋個廟,
里頭坐個白大少。
選自:《河南謎語》
三塊瓦,蓋個廟,
里頭住個白老道。
采錄地區(qū):社旗
很有可能是與蕎麥混淆了,且聽下回分解。
(作者系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謎語”專家組成員、《謎語·河南卷》主編劉二安)
(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燈謎圖書館)
(聲明:本公眾號轉(zhuǎn)載其他媒體內(nèi)容,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wǎng)絡分享,不具有任何商業(yè)目的。如有版權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盡快妥善處理。)
編輯:王博峰
審核:毛 ? 杰
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
投稿郵箱:henanwenyi@163.com
電話:0371--6385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