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在他專注時做這件事
“寶寶,喝口水再玩!”“你這積木搭得不對,應(yīng)該這樣放!”“都玩半小時了,該去寫作業(yè)了?。 ?客廳里,3 歲的樂樂正蹲在地上,全神貫注地把彩色積木拼成 “火箭”,眉頭微微皺著,小手小心翼翼地調(diào)整每一塊積木的位置??刹坏绞昼?,媽媽的聲音就像 “定時鬧鐘” 一樣,一次次打斷他的專注 —— 最后,樂樂煩躁地把積木一推,跑去看動畫片了。媽媽還納悶:“這孩子怎么一點耐心都沒有,做什么都三分鐘熱度?”
她不知道,毀掉樂樂耐心的,正是自己一次次 “好心” 的打斷。兒童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專注力是孩子未來學習、工作甚至生活的核心能力,而毀掉這種能力最快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專注時隨意打斷。那些看似 “關(guān)心” 的舉動,實則像一把小錘子,一點點敲碎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讓他們慢慢變得浮躁、分心,再也無法沉下心做一件事。
蒙特梭利曾提出 “工作周期” 的概念:孩子在專注做一件事時,會進入一種 “心流狀態(tài)”—— 他們會忽略周圍的干擾,全神貫注于手中的 “工作”,這種狀態(tài)對培養(yǎng)專注力、意志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guān)重要。而當家長隨意打斷時,就像強行掐斷孩子思維的 “電流”,不僅會讓他們失去對這件事的興趣,更會讓他們逐漸失去 “沉下心” 的能力。
朋友的兒子小宇就是典型例子。小宇 4 歲時喜歡拼圖,每次能專注拼一個多小時??赡棠炭傆X得 “孩子坐著不動會累”,一會兒送水果,一會兒問 “渴不渴”,甚至會直接上手幫他拼好難拼的部分。半年后,小宇再也不主動拼圖了,就算拿起拼圖,也會頻繁抬頭看周圍,拼不出來就扔在一邊,嘴里還念叨 “不好玩,太難了”。后來小宇上小學,上課總是坐不住,老師反映他 “五分鐘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總在玩橡皮、走神”——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小時候被頻繁打斷的 “專注體驗”。
家長們的打斷,往往披著 “關(guān)心” 或 “指導” 的外衣,常見的有三種:
第一種是 “過度關(guān)懷式打斷”?!耙灰┘路??”“來吃口水果再寫!” 家長總怕孩子餓、怕孩子冷、怕孩子累,卻沒意識到,當孩子專注時,他們對饑餓、寒冷的感知會降低,而頻繁的 “關(guān)懷” 只會打亂他們的思維節(jié)奏。就像孩子正在解一道數(shù)學題,思路剛有眉目,媽媽遞過來一塊蛋糕,等他吃完,剛才的思路早已無影無蹤 —— 次數(shù)多了,孩子就會習慣 “被打斷”,再也無法進入深度思考。
第二種是 “糾錯式打斷”?!澳氵@畫的不對,太陽應(yīng)該是圓的!”“這個字寫錯了,要這樣寫!” 家長總?cè)滩蛔≡诤⒆訉W⒆鍪聲r “指錯”,覺得這樣能幫孩子少走彎路??蓪嶋H上,孩子在專注探索時,更需要的是 “試錯空間”。5 歲的朵朵正在畫 “會飛的房子”,媽媽卻打斷她:“房子怎么會飛?你這是瞎畫!” 朵朵瞬間紅了眼,再也沒拿起畫筆。后來媽媽發(fā)現(xiàn),朵朵不管做什么,都會先問 “媽媽,這樣對嗎”—— 她怕自己做錯,更怕被打斷,早已失去了 “自主探索” 的勇氣。
第三種是 “時間管控式打斷”?!巴鎵蛄藳]?該去讀書了!”“你都看半小時漫畫了,趕緊寫作業(yè)!” 家長按自己的時間表安排孩子的生活,卻忽略了孩子的 “專注節(jié)奏”。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研究顯示:3 歲孩子的專注時長約 5-8 分鐘,5 歲約 10-15 分鐘,8 歲約 20-25 分鐘,且會隨興趣延長。如果孩子正專注于喜歡的事,家長強行按 “時間表” 打斷,不僅會讓他們產(chǎn)生抵觸情緒,還會讓他們覺得 “專注做事是錯的”,慢慢變得敷衍 —— 反正做什么都會被打斷,不如隨便做做。
為什么家長們總?cè)滩蛔〈驍嗪⒆??本質(zhì)上是兩種心理在作祟:一是 “焦慮感”,怕孩子 “浪費時間” 在 “沒用的事” 上(比如玩積木、畫畫),覺得不如多學幾個字、多做幾道題;二是 “掌控欲”,習慣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行為,無法接受孩子 “脫離自己的掌控”??汕∏∈沁@種焦慮和掌控,毀掉了孩子最珍貴的專注力。
專注力對孩子的重要性,遠超我們的想象。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不僅取決于智商、情商,更取決于他能否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專注力強的孩子,在學習時能更快理解知識,在遇到困難時能更有耐心解決;而專注力被破壞的孩子,就算智商再高,也會因為 “坐不住、想不深” 而逐漸落后。更重要的是,專注力還關(guān)聯(lián)著孩子的 “自我價值感”—— 當孩子能專注完成一件事時,會獲得 “我能做到” 的成就感;而頻繁被打斷,會讓他們覺得 “我什么都做不好”,慢慢變得自卑、怯懦。
那么,家長該如何守護孩子的專注力?關(guān)鍵在于 “學會觀察,忍住干預”。
首先,識別孩子的 “專注信號”。當孩子眉頭微蹙、不怎么說話、對周圍的聲音反應(yīng)遲鈍時,說明他們正處于 “心流狀態(tài)”,此時家長要做的就是 “安靜等待”—— 哪怕到了 “該吃飯”“該寫作業(yè)” 的時間,也可以多等 5-10 分鐘,等孩子完成手中的 “工作” 再提醒。比如孩子正在搭積木,家長可以在旁邊觀察,等他搭完一個階段,再溫和地說:“寶寶,你的城堡搭得真好看,現(xiàn)在我們可以去吃飯了,吃完飯還能繼續(xù)搭哦。”
其次,把 “關(guān)懷” 和 “指導” 放在專注結(jié)束后。如果怕孩子餓,可以在孩子開始做事前問:“要不要先吃點水果再玩?” 如果想指導孩子,可以等他主動求助時再開口:“你剛才拼拼圖遇到困難了嗎?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好不好?” 這樣既不會打斷孩子的專注,也能讓孩子感受到關(guān)心。就像小宇的奶奶后來改變了方式,在小宇拼圖前把水果放在旁邊,說 “想吃了就自己拿”,再也不主動打擾 —— 慢慢的,小宇又能專注拼拼圖了,甚至會主動跟奶奶分享 “我拼了個大恐龍”。
最后,給孩子創(chuàng)造 “無干擾” 的專注環(huán)境。比如在家中開辟一個 “專注角”,放一張小桌子和孩子喜歡的玩具、書籍,告訴孩子 “在這個角落玩的時候,爸爸媽媽不會打擾你”;盡量避免在孩子專注時看電視、大聲說話,減少外界干擾。環(huán)境越安靜,孩子越容易進入專注狀態(tài),久而久之,專注力也會越來越強。
毀掉一個孩子的專注力很容易,只需要在他專注時多問一句、多遞一樣東西、多糾正一次;而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很難,需要家長的耐心、觀察和 “忍住不干預” 的克制。但請相信,你今天守護的每一次專注,都是在為孩子的未來鋪路 —— 當孩子能沉下心做一件事時,他未來才能在學習中深入思考,在工作中認真負責,在生活中保持熱愛。
別再用 “關(guān)心” 的名義打斷孩子的專注了。給孩子一點時間,一點空間,讓他們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慢慢探索、慢慢成長 —— 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