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李晨翀
如今,耳機仿佛長在人們身上,成了如影隨形的親密伙伴。年輕人戴著耳機在人群中穿梭,沉浸在自己的音樂天地;學生課間休息時迅速戴上耳機,享受片刻寧靜。這看似平常的習慣背后,卻隱藏著健康安全風險。
耳機不離身 隱患藏身邊
清晨,中山路上一公交站點,2路公交車剛停穩(wěn),乘客便有序上車。市民張斌找到一個靠窗的座位坐下,戴上耳機,在手機上打開音樂軟件。公交車發(fā)動后,發(fā)動機的轟鳴聲、乘客的交談聲、車外的鳴笛聲混雜在一起,張斌皺了皺眉,將耳機音量調(diào)大。
“每天坐公交車上下班得一個半小時,不戴耳機總覺得少點什么?!睆埍筇寡裕耙袅刻÷牪磺甯柙~,有時調(diào)到最大音量的70%都覺得不夠?!庇浾哂^察發(fā)現(xiàn),像張斌這樣的乘客不在少數(shù),車廂內(nèi)近半數(shù)的人都戴著耳機,有的人將耳機音量調(diào)得很大,甚至旁邊的人都能聽到。據(jù)測算,行駛中的公交車內(nèi)噪聲普遍在75分貝~90分貝,為了蓋過噪聲,人們往往不自覺地提高耳機音量,這會加劇聽力損傷風險。
在部分非機動車道,另一種危險正悄然上演。早高峰時段,騎著電動自行車的市民李嵩戴著耳機,一邊跟著音樂節(jié)奏點頭,一邊穿梭在車流中。行至大梁路與西環(huán)城路交叉口時,李嵩后方一輛右轉(zhuǎn)的轎車鳴笛示意,可沉浸在音樂里的李嵩完全沒聽見,轎車司機緊急剎車,差點撞到李嵩。“騎車時聽音樂感覺很放松,但確實會忽略周圍的聲音?!崩钺孕挠杏嗉碌卣f。
“耳朵接收的聲音信號是感知路況的重要部分,戴耳機會大幅降低對周圍聲音的敏感度,比如后方車輛的鳴笛聲、行人的呼喊聲,這可能導致人們錯過危險預警?!笔薪痪ш牰箨犆窬崌鴦僬f,“耳機帶來的風險不只是聽力損傷,更關乎出行安全?!?/p>
耳機進校園 成長隱憂現(xiàn)
校園里的“耳機依賴”同樣普遍。課間時分,不少學生戴上了耳機,有的學生聽音樂,有的學生聽英語聽力。對他們而言,耳機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很喜歡戴著耳機聽音樂,這樣能讓我避免與人交流。”我市八年級學生小王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時候,我晚上睡覺也戴著耳機聽音樂,不然睡不著?!彪S著學習壓力的增大和社交方式的轉(zhuǎn)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依賴耳機,將自己封閉在音樂世界里。
但是,長時間佩戴耳機的習慣不僅有損聽力,還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韓敏說:“過度依賴耳機可能導致青少年社交能力退化,產(chǎn)生孤獨感和焦慮情緒。耳機成了他們逃避現(xiàn)實的‘避風港’,這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p>
醫(yī)生敲警鐘 損傷不可逆
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yī)師王書敬說,每天都有不少聽力有問題的患者就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人,他們聽力損傷大多與長時間佩戴耳機有關。
“近幾年,因長期戴耳機導致聽力下降、耳鳴的患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年輕化?!蓖鯐凑f,“很多患者起初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等聽力明顯下降才就醫(yī),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nbsp;
王書敬介紹,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內(nèi)耳構成,聲音經(jīng)外耳和中耳傳導至內(nèi)耳,刺激毛細胞產(chǎn)生神經(jīng)沖動,最終傳至大腦形成聽覺。長時間佩戴耳機且音量過大,會使內(nèi)耳毛細胞受損,一旦受損不可再生?!奥犃p傷是一個漸進過程,初期可能只是對高頻聲音不敏感,比如聽不清鳥叫聲、門鈴聲等,隨著損傷加重,會逐漸影響正常語言交流?!蓖鯐凑f。
科學護耳 聆聽未來
面對耳機使用中潛藏的多重風險,我們應如何科學應對、有效保護聽力與身心健康?王書敬表示,關鍵在于遵循國際通行的“60—60—60”原則,即耳機音量不宜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xù)使用時間不超過60分鐘,外界環(huán)境噪聲盡量低于60分貝。尤其在嘈雜環(huán)境中應盡量避免使用耳機;若確需使用,建議選擇具備降噪功能的產(chǎn)品,以減少因背景噪聲而被迫提高音量的行為,同時要嚴格控制使用時長。
在耳機類型的選擇上,王書敬建議,頭戴式耳機通常比入耳式對耳道刺激更小,隔音效果較好,更適合較長時間佩戴。但無論選擇哪類耳機,都應注意佩戴舒適,避免過度壓迫或松動。
此外,保持耳機清潔、避免與他人共用是預防細菌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應定期用酒精棉片或軟布擦拭耳機表面,防止耳垢和微生物積聚。若出現(xiàn)耳鳴、聽力下降、耳痛等不適,應立即停用耳機,并及時就醫(yī)檢查。聽力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至關重要。
耳機不應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唯有樹立正確的使用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用耳習慣,才能在享受科技帶來愉悅的同時,守護聆聽世界的權利。我們既要擁抱聲音的美好,也要守住健康與安全的底線,讓生活始終“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