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雁是古典詩詞里的“情感密碼”:它載得動(dòng)鄉(xiāng)愁,裝得下離亂,藏得住豪情,也喻得透無常。從杜甫的“高高向北飛”到庾信的“秋來南向飛”,從李清照的“舊時(shí)相識”到李白的“酣高樓”,秋雁的每一次振翅,都在詩詞的天空中寫下了人間的溫度。這些跨越千年的雁影,至今仍在我們的記憶里盤旋——它們不僅是秋天的注腳,更是中國人刻在文化基因里的“歸思”與“深情”。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jì)。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時(shí),駐守西北邊疆,此詞正是戍邊生活的寫照?!叭虑飦怼彼淖郑岩娚n涼——邊地的秋比中原來得更猛,風(fēng)卷黃沙,寒徹骨。而“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更將秋意推向極致:雁群從塞北起飛,直指南方的衡陽,連停留都不肯。雁的“無留意”,恰是戍邊人的“有留意”——他們望雁興嘆,羨慕雁能自由歸鄉(xiāng),自己卻只能“燕然未勒歸無計(jì)”。
雁在詞中是“自由的象征”,與“孤城閉”“霜滿地”的壓抑形成鮮明對比。范仲淹寫雁,不是為了渲染蕭瑟,而是借雁的“無情”寫人的“深情”。那些“白發(fā)征夫”的淚,既是為雁的決絕而落,更是為自己的“身不由己”而落——秋雁能歸,而他們,注定要把一生埋在邊地的風(fēng)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