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前,有兩個富人,一起外出,身后跟著他們的仆人。
甲富人問:“你的鞋子多少錢,你的鞋子和我的鞋子,都是一個款式的呀?!?/p>
乙富人慢慢悠悠,抬起左腳,說:“六百文錢呢。”
甲富人立馬就憤怒了,訓斥身后的仆人:“分明是六百文的鞋子,你怎么就花了一百二十文?”
仆人嚇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百口莫辯。
接下來,乙富人慢慢悠悠抬起右腳,說:“這也要了六百文?!?/p>
甲富人哭笑不得,尷尬到了極致。
同樣的生活狀況,到底誰更加幸福呢?答案肯定是乙富人。
回到現實生活中,一大群退休老人聚集在一起,那些憤憤不平的老人,心情很糟糕,抱怨社會服務太差,揚言要找原單位,給自己退休金太少,哭訴子女不夠孝順......
顯得很安靜,言行也遲緩的老人,就好多了,他們總是笑著聽人說,慢慢看世界,真的體現了“有福慢慢享”。
記住了,退休之后,無動于衷,你就贏了。

02
鄰居張大媽,退休之后,去了深圳,幫助女兒帶娃。
女兒在公司做會計,女婿在工廠做技術員,收入是可以的。
富有的家庭,也有煩惱,也有爭吵。
比方說,孩子要讀什么學校,是私立的好,還是公辦的好?女兒認為,私立的好,能夠學到多一些東西,管理嚴格。女婿認為,公辦的好,少花錢。
還比方說,周末是去旅游嗎?還是節(jié)約一點,別亂花錢?觀點不同。
令人奇怪的是,不管女兒女婿怎么吵架,張大媽都不會插嘴。
有時候,女兒被逼急了,就喊:“媽,你說張某(女婿),是個什么人,脾氣那么大?!?/p>
女婿生氣了,也喊:“媽,你也管一管你的女兒,爭什么呢?”
張大媽也就笑一笑,頂多來一句:“不說了,時間不早了,別打擾孩子休息?!?/p>
張大媽帶娃六年多,只是勤勤懇懇地做家務,送孩子上學放學,其他時間自個玩。
這持家的套路,很明顯——夫妻吵架,沒有隔夜仇,老人何必去管。
一對夫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老人要是插嘴了,評價了,反而兩面不是人。小夫妻的事情,讓小夫妻自己去化解,只要不到動手的那一步,都是小事。
退休老人,在持家的時候,無動于衷,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和老伴在一起,老伴生氣了,你不生氣,你聽著。過一陣子,保證老伴會心平氣和地說話。這人,不就是氣頭上的那一下,樣子難看。
和兄弟姐妹相處,有人翻舊賬,有人抱怨小家庭,有人哭訴自己的遭遇。你聽一聽,聚會的時候吃飯。你的冷漠,就是從情感上屏蔽了負能量。你以后和大家相處,也沒有什么內耗,還聚散隨緣。
和一般的親戚相處,你連打岔,都是多余的。更不要有什么決定了。反正就是過年過節(jié)聚一聚,也不是一家人,何必較真。
和同學朋友鄰居等人相處,那就更是逢場作戲,又沒有利益沖突,有聚會也是AA制,瞎扯幾句就算了。你滿不在乎的樣子,就是旁觀者的清醒。

03
當然,退休之后,我們不觸動別人,也可能被別人觸動。
有人就在故意來招惹你,損害你。
這時候,你還是要無動于衷。
記住以下一段對話,可以讓你隨時止損。
禪師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p>
《忍經》中有一個故事。
一個叫朱仁軌的先生,住到鄉(xiāng)下去了。
村里的鄰居刁難他,不讓他從門口經過。
他沒有找鄰居算賬,而是從旁邊修一條小路,繞著走。
他還告訴家里人:“一輩子給人讓路,也就多走了幾里路;一輩子讓他人多挖一鋤頭,也就失去一小塊地?!?/p>
鄰居聞言,非常羞愧。從而不再刁難了。
古有六尺巷的故事,也說明了,爭斗中,退讓一步,好處反而更多。
農村的俗語:“退步原來是向前?!?/strong>
退休老人,你離開職場,到了社會上,無動于衷就是你的“處事秘訣”。
一些退休老人,到了農村生活,就是左鄰右舍打聽自己的退休金多少,他都不會說,只有一句“能過日子就行吧”。
一些退休老人,也喜歡跳舞,但是他們偏安一隅,聲音很小。反而被周圍的鄰居尊重。
一些退休老人,出門的時候,總是避開上下班高峰期,坐公交也不要人讓座。他們的德行,反而更高。他們被讓座的概率,反而更大。
一些退休老人,遇到了爭吵,他們主動閉嘴,道個歉。化干戈為玉帛,這是格局。
把姿態(tài)壓得低低的,心靈的貴氣,就高高的。

04
要做到無動于衷,也不是很難。
弘一法師說:“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御侮?!?/p>
承認自己年紀大了,耳朵不好使,說話不中聽,思維也跟不上形勢,也常常克制一些急功近利,急于表達的想法,人一下子就安靜了。
退休,不僅是離開職場,還是進入生活場,到社會的大染缸中去。外面的世界,比職場更復雜,你真沒有必要摻和。
人活著,心不動,則不傷;心不傷,則不痛。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