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與藝術品市場中,拍賣始終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對許多藏友而言,拍賣不僅意味著藏品的價值實現(xiàn),更承載著對財富與身份的想象。然而,近年來一些所謂的“拍賣公司”打著高大上的旗號,卻在暗中設下陷阱,專門利用收藏者“一夜暴富”的心理,騙取他們的血汗錢。其中最顯著、最具迷惑性的騙局,就是拍賣前收費。凡是在藏品尚未成交、結算之前,以任何名義向委托人收錢的拍賣公司,幾乎都可以斷言是騙子。
正常的商業(yè)邏輯很簡單,藏家將藏品交給拍賣公司,是給拍賣行一個通過傭金盈利的機會。拍賣公司只有在藏品成功賣出后,才能按成交額的一定比例收取傭金。這一制度決定了拍賣公司與藏家之間的利益是一致的,藏品賣得越高,雙方都能受益。騙子拍賣公司卻反其道而行,他們的盈利點根本不在成交傭金,而在騙取出品人的“前期費用”。一旦錢到手,不論藏品是否賣得出去,他們都穩(wěn)賺不賠。這種模式本身就違背了行業(yè)常識,已然構成騙局的最直觀標志。
騙子的伎倆幾乎形成了標準化的套路。第一步是虛假估價,他們會用夸張的說辭抬高藏品價值,把義烏市場上的碗說成乾隆御用,把毫無價值的復制品吹噓為“估價八億的蒙娜麗莎姐妹作”。這種荒唐言辭,卻極易擊中藏友的僥幸心理,讓人抱著“萬一是真的呢”的念頭。第二步是制造權威感,他們會租賃豪華辦公室,墻上掛滿所謂的“權威證書”,甚至偽造與名人的合影。他們口口聲聲說可以把藏品送去“蘇富比秋拍”或者“海外藝術博覽會”,并強調(diào)機會難得、檔期緊張,營造出“機不可失”的氛圍。第三步便是收取費用,名目繁多,從“鑒定費”“圖錄費”“宣傳費”“保證金”到“流拍手續(xù)費”。他們慣常的話術是:“您想啊,您的藏品馬上就能賣出幾百萬,提前投入幾萬元運作費,這不是很合理嗎?”在虛高的估價刺激下,幾萬元看起來仿佛只是九牛一毛??梢坏╁X交出去,騙局便已成形。
接下來的流程幾乎千篇一律。騙子可能會為藏品拍幾張照片,印制一本粗糙的圖錄,甚至偽造一份所謂“權威機構”的鑒定證書,讓一切看似正規(guī)。但當拍賣真正到來時,結果注定是流拍。要么藏品根本沒有出現(xiàn)在拍場,要么無人問津。等你追問原因,他們會理直氣壯地把責任推給市場大環(huán)境,說是買家口味問題,費用無論如何都不退。如果還想繼續(xù)嘗試,就必須再交下一筆費用。到此為止,騙局的閉環(huán)已經(jīng)完成,藏品原封不動地回到你手里,費用卻永遠消失了。
與此相反,真正正規(guī)的拍賣公司不可能采用這種模式。佳士得、蘇富比、保利、嘉德等知名機構的盈利方式是通過成交傭金,而不是前期收費。他們承擔所有的前期宣傳和運作成本,如果藏品流拍,損失由他們自己承擔,委托人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這一機制保障了出品人與拍賣行的利益高度一致,也讓雙方都擁有推動成交的動力。也正因如此,只要牢牢記住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就可以識破騙局:在成交之前收錢的拍賣公司,都是騙子。
令人痛心的是,騙子公司之所以屢禁不絕,是因為他們精準利用了人性的弱點。許多人抱著一夜暴富的幻想,愿意冒險交錢嘗試。結果不僅自己損失慘重,還在無形中助長了騙子的囂張氣焰。每一個受害者的繳費,都成為騙子擴張的“燃料”,讓他們開設更多分部,包裝出更具欺騙性的外殼,去誘騙更多毫無防備的藏友。這種惡性循環(huán)最終傷害的不僅是個體,更是整個市場。它讓藏友對所有拍賣行都心存疑慮,讓本該公平透明的交易機制遲遲無法建立。真正有價值的藏品因此無法進入公開市場,藝術品交易的信譽也被一點點消耗殆盡。劣幣驅(qū)逐良幣,市場在虛假與騙局中失去公信力。
因此,作為收藏愛好者,必須保持足夠的清醒。天上不會掉餡餅,當有人將你的藏品捧上云端,并許諾一個不切實際的未來時,請務必捂緊口袋,守住理性。拒絕支付任何形式的前期費用,不僅是在保護自己,更是在守護整個收藏市場的清朗。你交出去的每一筆錢,可能都在助紂為虐,讓騙局繼續(xù)泛濫。唯有集體的拒絕,才能讓這些依賴人性弱點生存的騙局逐漸消亡。收藏本該是文化的積累與價值的實現(xiàn),而不是騙子設局的樂園。唯有堅守清醒,拒絕陷阱,才能讓市場真正回歸公正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