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講的沒聽懂,可全班都沒人舉手,我也不敢問”“怕問了簡單的問題被同學笑‘笨’”“糾結半天終于鼓起勇氣,結果下課鈴響了”…… 開學后,不少孩子會陷入 “不懂不敢問” 的窘境,明明心里揣著一堆 “小問號”,卻被 “怕尷尬”“怕被嘲” 的想法困住,硬生生把知識漏洞越積越多。其實,“不懂就問” 才是學霸的 “隱藏技能”,而想要孩子敢提問,關鍵是幫他們練就 “厚臉皮”—— 這里的 “厚臉皮”,不是沒禮貌的莽撞,而是不怕出錯、敢于表達的勇氣。這份開學前搞笑攻略,用接地氣的小妙招,讓孩子笑著把臉皮 “練厚”,開學后敢提問、會提問,在求知路上樂翻天!

一、先給 “提問尷尬癥” 拆臺:這些 “怕” 都是 “紙老虎”
孩子不敢提問,多半是被自己腦補的 “尷尬場景” 嚇住了。開學前,家長不妨和孩子來一場 “搞笑拆臺大會”,把那些讓孩子糾結的 “怕” 一一戳破,讓他們發(fā)現(xiàn) “原來沒什么好怕的”。
比如和孩子玩 “角色扮演”:家長扮演 “愛起哄的同學”,孩子扮演 “提問的自己”。當孩子說 “老師,這道題我沒聽懂”,家長故意夸張地說 “這么簡單都不會,也太笨了吧”,然后立刻切換回 “正經(jīng)模式”,笑著告訴孩子:“你看,剛才媽媽演的‘嘲笑’是不是很夸張?現(xiàn)實里,同學們要么在忙著記筆記,要么也在偷偷慶幸‘終于有人提問了,我也沒聽懂’,根本沒人會特意嘲笑你?!?還可以給孩子看一組 “靈魂漫畫”:畫一個孩子糾結半天不敢舉手,結果下課發(fā)現(xiàn)同桌、后桌都在偷偷問 “剛才那部分你聽懂了嗎”,配文 “你以為的‘丟人’,其實是大家的‘共同期待’”。
再和孩子算一筆 “尷尬賬”:“如果因為不敢提問,一道題沒弄懂,后面的知識點全跟著卡殼,考試丟分、作業(yè)熬夜,這才是真的‘虧’;而提問就算被笑一下,換來的是知識點弄懂、作業(yè)輕松、考試加分,這筆買賣是不是超劃算?” 用幽默的方式幫孩子想通 “提問的收獲遠大于尷尬”,他們心里的 “怕” 就會像被扎破的氣球,慢慢癟下去。
二、把 “提問” 變成 “闖關游戲”,笑著練出 “厚臉皮”
對孩子來說,“任務” 很枯燥,但 “游戲” 很有趣。開學前,不妨把 “練習提問” 設計成一場 “闖關大挑戰(zhàn)”,讓孩子在玩鬧中不知不覺練就 “敢提問” 的勇氣。
第一關 “家庭提問盲盒”:準備一個盒子,里面放上寫著各種 “小問題” 的紙條,比如 “媽媽,你做的紅燒肉為什么這么香?能不能教我第一步?”“爸爸,你昨天說的那個笑話,最后那句是什么意思呀?”,讓孩子每天抽一個 “盲盒任務”,必須用清晰的語氣向家人提問。完成一次就能貼一個 “勇敢小星星”,集滿 10 顆換一次 “家庭特權”(比如當一天 “家庭小管家”,安排晚餐菜單)。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故意 “刁難” 一下:比如孩子問 “紅燒肉怎么做”,家長假裝 “答非所問” 說 “你今天作業(yè)寫完了嗎”,引導孩子笑著追問 “媽媽,先告訴我紅燒肉的秘訣嘛,作業(yè)早就寫完啦”,練出 “不怕被打斷、敢于堅持提問” 的底氣。
第二關 “小區(qū)社牛挑戰(zhàn)”:帶孩子去小區(qū)超市、快遞站,讓孩子完成 “小任務”—— 比如問超市阿姨 “阿姨,有沒有帶卡通圖案的橡皮擦呀?”,問快遞站叔叔 “叔叔,取件碼最后一位看不清,能幫我查一下嗎?”。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害羞,家長可以先做 “示范”,比如夸張地問超市阿姨 “阿姨,您家的棒棒糖是不是藏了‘魔法’?每次吃都覺得超甜”,逗得阿姨笑起來后,再鼓勵孩子 “你看,溫柔提問的時候,大家都會笑著回答,這就是‘提問的魔力’”。每次完成 “社牛任務”,就給孩子頒發(fā)一張 “厚臉皮勛章”(可以是手繪的小獎狀,寫著 “恭喜 XX 同學成功解鎖‘大膽提問’技能,獎勵‘社牛小達人’稱號”)。
第三關 “課堂模擬小劇場”:在家布置 “迷你課堂”,家長扮演 “老師”,孩子扮演 “學生”,提前準備好課本里的知識點,故意在 “講課” 時留一些 “小漏洞”,比如把 “數(shù)學公式里的加號說成減號”“語文課文里的作者說錯名字”,鼓勵孩子 “發(fā)現(xiàn)問題就立刻舉手提問”。如果孩子猶豫,家長就用 “老師” 的語氣說 “哎呀,剛才是不是有哪里講錯了?老師年紀大了,眼睛有點花,哪位小同學愿意幫老師指出來呀?”,引導孩子大膽開口。每次孩子成功 “糾錯提問”,就用夸張的語氣說 “哇,你簡直是老師的‘小救星’!要是沒人提醒,老師就要在全班同學面前鬧笑話啦”,讓孩子感受到 “提問不僅不可怕,還很有價值”。
三、教孩子 “搞笑提問話術”,尷尬瞬間秒化解
有時候孩子不敢提問,不是怕提問本身,而是怕提問時 “說不清楚”“被反問住”。開學前,教孩子幾句 “搞笑又實用” 的提問話術,讓他們就算遇到突發(fā)狀況,也能笑著化解,底氣更足。
比如 “自嘲式開場”:如果擔心問題太簡單,就笑著說 “老師,這道題我可能是被‘小迷糊’附體了,聽了三遍還是沒繞過來,您能不能再講一遍呀?”;如果站起來突然忘了要問什么,就俏皮地說 “哎呀,我的‘問題小火車’剛才跑偏了,讓我重新倒回來 —— 老師,關于 XX 部分,我有個小疑問……”,這樣的開場白自帶 “幽默感”,既能緩解自己的緊張,也能讓老師和同學會心一笑,尷尬感瞬間消失。
還有 “萬能追問公式”:教孩子把復雜的問題拆成 “小短句”,比如 “老師,您剛才說的 XX 步驟,我聽懂了第一步,但第二步里的 XX,我有點沒明白,是要先算這個數(shù),還是先找那個條件呀?”,清晰的提問能讓老師快速 get 到重點,也能讓孩子更有信心。同時告訴孩子,要是老師的回答還是沒聽懂,不用慌,可以說 “老師,您剛才講的我好像抓住了一點,但還是有點‘云里霧里’,能不能用個小例子再說說呀?”,真誠又可愛的表達,沒人會拒絕。
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 “提問小道具”—— 比如一個印著 “小問號” 的卡通書簽,告訴孩子 “每次想提問,就摸摸這個書簽,把它當成你的‘勇氣小助手’,它會幫你把‘不敢’變成‘敢’”。這些小小的 “小心機”,能讓孩子覺得 “提問是件很有趣的事”,而不是沉重的 “任務”。
四、家長做好 “厚臉皮榜樣”,讓孩子跟著學
孩子的 “臉皮厚度”,往往藏在家長的言行里。開學前,家長不妨故意在孩子面前 “秀一波”“厚臉皮提問”,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 “提問是件超酷的事”。
比如在家做飯時,故意 “裝不懂”,向孩子提問:“寶貝,媽媽今天想做你愛吃的薯條,但是忘記要炸多久了,你能幫我查一下食譜,然后一步步教我嗎?要像老師講課一樣,講清楚哦”;出門逛街時,遇到不會用的自助付款機,笑著對孩子說 “你看,媽媽也有不會的東西,咱們一起去問問旁邊的阿姨好不好?”,然后帶著孩子大方上前提問。
還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 “小時候的提問糗事”:“媽媽上初中時,有一次問老師‘為什么太陽東升西落’,結果全班同學都笑了,說‘這是常識呀’,但老師卻表揚我說‘敢于問常識的孩子,才是真正愛思考的’。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好多同學其實也不清楚,只是不好意思問?!?用自己的經(jīng)歷讓孩子明白 “就算提問被笑,也不丟人,反而很勇敢”。
當孩子看到家長敢于 “放下架子” 提問,不害怕 “暴露不懂”,他們也會跟著放下心理負擔,覺得 “原來大人也會這樣,我這樣做很正?!薄?/span>
其實,讓孩子練就 “厚臉皮” 提問,不是讓他們變得 “沒羞沒臊”,而是幫他們擺脫 “過度在意他人眼光” 的束縛,擁有 “為了求知敢于表達” 的勇氣。開學前,用這些搞笑又溫暖的小方法,讓孩子笑著把 “不敢提問” 變成 “主動提問”,開學后他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不懂就問不僅能讓學習變輕松,還能收獲老師的表揚、同學的認可,甚至因為一個提問,和同樣 “沒聽懂” 的同學成為好朋友 —— 這才是開學最棒的 “驚喜禮物”!#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