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個字最妙的地方,和前面那寫景的十個字一樣,也在于留有余韻,能夠引發(fā)人的無窮聯(lián)想。讀者讀完此詩,掩卷長思的時候,或許會想到,詩人所寫的,難道僅僅只是登樓之事嗎?世上萬事萬物,其實也是此理啊,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登樓的過程,要取得更好的成績,必須要有向上進(jìn)取,高瞻遠(yuǎn)矚的胸懷。牛頓曾經(jīng)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yuǎn)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樣的說法,和王之渙詩中的意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中一外,兩位不同身份,不同特長的人,他們所領(lǐng)悟的哲理,卻如此近似。
有人曾贊美王之渙的詩,說是:“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俗,骨高故也”。的確如此,王之渙的這首詩歌,乃是絕句,只有兩聯(lián),兩聯(lián)都對仗,但是,絲毫都沒有故意雕琢的痕跡,讀來讓人覺得一氣呵成,氣勢磅礴。若非眼前之景雄大厚重,而心中之情又深沉高遠(yuǎn),如何能夠達(dá)到這種氣韻充沛的感覺呢,可以說,王之渙的這首詩,盡顯大唐的恢弘氣勢。
由于史料關(guān)系,后世對于王之渙的身世,知之甚少,但是,僅僅憑著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便足以令他的詩名,與日月爭輝。
嗚呼!覽盡大河山色,貫看春月秋風(fēng)的鸛雀樓,引來了多少文人騷客感慨,又讓多英雄人物鐫染丹青!
“廻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暢當(dāng)清高俊逸。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黃河行海內(nèi),華岳鎮(zhèn)關(guān)西。去遠(yuǎn)千帆小,來遲獨鳥迷。終身不得意,空覺負(fù)東溪”。耿偉失意惆悵。
“共女西樓望,仁懷太古時。海波通禹鑿,山木閑虞詞。鳥道殘紅掛,龍?zhí)斗嫡找啤P性迫缈神S,萬里赴行期”。馬戴胸懷寬闊。
“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煙樹遙分陜,山河曲向秦。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司馬札扼腕興亡。
唐十才子的盧綸嘆故里凋敝,吟一首《塞下曲》揚英雄氣概: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追,大雪滿弓刀。
宋詩人陸游哀國殤民苦書即時《雜感》酬愛國壯志:
一樽易致葡萄酒,萬里難逢鸛雀樓。何日群胡異種盡,關(guān)河形勝得重游。
元王實甫一曲《西廂記》將鶯鶯張生情牽永遠(yuǎn),愿天下人終成眷屬。故事就發(fā)生樓旁的普救寺。
明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把關(guān)羽忠義精神謳歌,推其人走上神壇。英雄出身就是昔日的河?xùn)|處。
感嘆鸛雀樓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地,無怪古蒲州民謠曰:“都舜走禹,登上鼓樓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對門三閣老,一巷九尚書”。但我更重鸛雀樓寓登高望遠(yuǎn)的題外音:
人生苦短,莫不應(yīng)心高志遠(yuǎn)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