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jìn)拴|登鸛雀樓記
武昌的黃鶴樓,洞庭湖畔的岳陽樓,南昌的滕王閣,再加上永濟(jì)蒲州古城旁的鸛雀樓,這四座樓,合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名樓。四大名樓,屋宇壯觀,結(jié)構(gòu)精巧,再加上那上面凝聚著的深厚文化底蘊(yùn),引來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登樓觀賞,并留下無數(shù)的詩文。那些詩文,因?yàn)槲娜说菢鞘艿搅藛l(fā)而被創(chuàng)作出來;而那些樓,也是因?yàn)槟切┰娢亩鱾髑Ч牛碛惺⒚?/strong>
崔顥的一句“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寫盡了黃鶴樓的神韻,而王勃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又使得滕王閣名垂千古,那岳陽樓,更是因?yàn)榉吨傺偷哪蔷洹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為人們所熟知。作為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自然也不例外,古往今來,有無數(shù)的文人騷客,登臨此樓,吟詩作賦,不過,詩文雖多,真正膾炙人口的,卻也寥寥無幾,沈括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dāng)三篇,能狀其景?!?/strong>
這三個人的詩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了吧?!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焙喓唵螁蔚亩畟€字,并沒有什么佶屈聱牙的詞匯,也沒有什么深邃難懂的典故,但是,卻能夠給人無窮的聯(lián)想,無盡的思憶。
王之渙來了,路過蒲州去長安。也許是走累了,便在蒲州歇歇腳,小住數(shù)日。也不知是什么季節(jié),權(quán)當(dāng)是清秋之日吧!一個晴朗的傍晚,他信步出城,登上了鸛雀樓。一軸風(fēng)煙畫卷,袒呈肺腑 ……
巍峨的中條山綿延起伏,從東北向西南逶迤而去,在山的盡頭處正與徐徐下降的太陽會合,晚霞似火,落日熔金。王之渙望著那落日銜山、水天相接的瑰麗景象,不覺已陶醉其中了。是的,太陽就將要漸漸收去它的余暉,落到大山后面去了,但一瀉千里的黃河,還將以她的雷鳴般的轟響和一往無前的力量,滾滾向前,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此刻,詩人久宿的大志,開闊的胸臆,激蕩的詩情,在此時噴涌而發(fā),抖擻而出……
追求是什么,追求就是站在更高處,看得更遠(yuǎn)些。一記高歌,一腔雅唱,聲情并茂,直上云霄,撞破歷史的混沌,飄逸于黃河兩岸。欲窮千里目,是不能舍棄的心靈渴盼;更上一層樓,是夢想花開的生命向往。前方的風(fēng)景,前方的世界,總會被疊翠的山巒遮擋。只有決不放棄,步步向上,浮生萬象,榮辱浮沉,也不過是生命的舒張罷了。
這首詩的名字雖然是《登鸛雀樓》,有個“登”字,但是,王之渙卻并沒有從登樓開始說起,而是省略了登樓的過程,直接就從登上樓之后所看到的場景來說起?!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就是這十個字,卻將眼前之景,心中之情寫得清清楚楚。前一句寫山,后一句寫水,山山水水,全都?xì)鈩莅蹴纾瑝验煼欠?,作者并非是寫不出更絢爛的詞藻,但是,他卻并不想寫得太多,而是留有余韻,讓讀到這首詩的人,能夠通過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自己聯(lián)想。要知道,縱使用生花妙筆寫上千句萬句,也不能夠?qū)⒀矍昂由降膲验煂懬宄?、道明白,既然如此,還不如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悟。于是,寥寥十個字,便使得讀者仿佛看見了落日銜山,黃河咆哮的壯闊場景。鸛雀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沉淀了太多的世事滄桑。
它始建于北周,歷經(jīng)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歷史,宋末,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南下,一把大火嫣紅了蒲州的上空,一座歷史名城毀于戰(zhàn)禍。后黃河擺動頻繁,故址難覓,后人又不忘鸛雀樓,人們聊以把蒲州西城樓當(dāng)作鸛雀樓,登高覽景。從北周至今,幾毀幾修。而今的古樓是新樓,它是1997年才新建。昔人已非,而河山之偉,云煙之勝,不殊于往古矣.。
今天千里清秋,扶欄眺望,山色蕭瑟空遠(yuǎn)。鸛雀樓一座名樓占河山之勝,據(jù)柳林之秀,立晉望秦,前瞻中條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氣度關(guān)而西入,黃河觸華而東匯,龍踞虎視,下臨八州。真真地處了個好地兒。
鸛雀樓外觀仿唐樓閣,黑瓦朱楹,四檐三層,內(nèi)分六層。內(nèi)部是展廳,歷歷數(shù)題名,王之渙自不必說,單就那王維,柳宗元、歐陽修……這等人物的題詩軼聞故事就足以讓你喝一壺沉醉。風(fēng)起云涌的歷史,踏著思緒飛揚(yáng)的煙塵滾滾而來,久久凝想于一層主題“大唐蒲州盛景”復(fù)原城盤前,深感雍唐蒲州城的大湟泱泱,城廓樓闕,紅欄翠檐,座座“民居”深掩在蔥蔥綠樹后。掀開古蒲州一角的蒙紗,我腿一蹺,就輕輕悄悄地跳進(jìn)了蒲州城的某一繁華街柳巷?!熬毙谓值澜诲e,商賈騷客、華蓋御輿,車喧馬鳴,人流熙攘。街兩邊高樓低舍有致,推開深門大宅,茜紗木格,名門淑秀,依窗含羞盈立,目追碧空雁群北飛,一散心送秋遠(yuǎn)。游走花橋紅墻黃瓦間,茶樓酒肆,高朋滿座,舉杯推盞,談笑鴻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