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讓傳統(tǒng)文化在孩子手中活起來
周三下午的手工課上,陽光小學四年級教室里飄著淡淡的藍染草木香。10 歲的林小滿正用橡皮筋將白色棉布扎出星星圖案,指尖沾著靛藍色的染液也不在意 —— 這是她第三次上藍染課,從最初 “把布扎成疙瘩”,到現(xiàn)在能獨立完成 “星空藍染方巾”,她的作品已經(jīng)掛在了學校的 “非遺展示墻” 上。教室另一角,剪紙非遺傳承人張阿姨正手把手教孩子剪 “?!?字,剪刀在孩子們手中翻飛,紅紙漸漸變成帶著童趣的圖案。這樣的場景,如今在全國各地的校園里越來越常見:當剪紙、皮影、陶藝、傳統(tǒng)戲曲等非遺項目走進課堂,當孩子們用雙手觸摸傳統(tǒng)文化的紋理,那些曾被認為 “古老”“遙遠” 的非遺,正以鮮活的姿態(tài)在校園里扎根、生長。
一、課程融合:讓非遺 “走進” 日常課堂
“以前覺得非遺是博物館里的老物件,直到老師教我們用剪紙畫古詩,才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這么有趣?!?陽光小學學生陳諾的話,道出了非遺進校園的核心 —— 不是簡單 “增加一門課”,而是將非遺融入現(xiàn)有課程,讓傳統(tǒng)文化與學科知識碰撞出火花。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們把皮影戲與古詩文教學結合。學習《狐假虎威》時,孩子們不僅要朗讀課文,還要分組制作皮影人物:用硬紙板剪出狐貍、老虎的造型,用彩筆涂畫,再用竹簽固定。最后,拿著自己做的皮影,在教室的 “小舞臺” 上表演課文情節(jié)?!耙郧氨痴n文要花半小時,現(xiàn)在演一遍就記住了,還知道狐貍的尾巴要畫得蓬松才好看。” 陳諾說。這種 “語文 + 皮影” 的模式,讓抽象的文字變成了具象的創(chuàng)作,也讓孩子們在動手中理解了故事內(nèi)涵。
數(shù)學課堂上,非遺同樣能 “派上用場”。剪紙中的對稱圖形、陶藝中的比例計算,都成了生動的教學素材。在某小學的 “剪紙與數(shù)學” 課上,老師先讓孩子們剪對稱的蝴蝶圖案,再引導他們觀察 “蝴蝶的左右翅膀完全一樣”,由此引出 “軸對稱圖形” 的概念;之后,讓孩子們嘗試剪 “四瓣花”“六邊形”,計算不同圖案的對稱軸數(shù)量?!耙郧坝X得對稱軸很抽象,剪完紙就懂了,原來數(shù)學藏在剪紙里!” 五年級學生王梓軒說,這堂課后,他還自己剪了帶對稱軸的 “數(shù)學手抄報”,在學校比賽中拿了獎。
就連音樂課,也成了非遺傳承的陣地。不少學校引入了傳統(tǒng)戲曲、民樂教學:學唱京劇《賣水》選段時,老師會教孩子們畫臉譜,了解 “紅臉代表忠義,白臉代表奸詐”;學習民樂《茉莉花》時,讓孩子們嘗試用竹笛、二胡演奏,感受傳統(tǒng)樂器的音色。這種 “多學科融合” 的非遺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文化與日常學習的壁壘,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接觸、喜愛非遺。
二、傳承人駐校:讓非遺 “傳” 得專業(yè)地道
“張阿姨,您看我這朵剪紙牡丹的花瓣剪得對嗎?”“要把花瓣邊緣剪得圓潤點,像真花一樣有弧度?!?每周三,剪紙非遺傳承人張桂英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陽光小學,她的 “非遺工作室” 里,擺滿了孩子們的剪紙作品 —— 有傳統(tǒng)的 “喜字”,也有融入校園生活的 “課間跳繩”“運動會跑步”,還有結合當下熱點的 “航天夢”“冬奧會吉祥物”。
非遺進校園,專業(yè)的傳承力量是關鍵。為了讓孩子學到 “地道” 的非遺技藝,各地學校紛紛與當?shù)胤沁z保護中心合作,邀請非遺傳承人駐校授課。這些傳承人不僅帶來了專業(yè)技藝,更帶來了非遺背后的故事。張桂英在教剪紙時,會給孩子們講 “剪紙的起源”:“以前沒有打印機,人們就用剪刀在紙上剪圖案,貼在窗戶上、門上,過年過節(jié)特別熱鬧?!?她還會展示自己收藏的老剪紙 —— 有奶奶傳下來的 “百子圖”,有自己年輕時剪的 “樣板戲人物”,讓孩子們感受到 “剪紙里的時光”。
在陶藝非遺進校園的項目中,傳承人李師傅的教學更注重 “體驗感”。他會帶孩子們?nèi)ジ浇奶胀恋V,教他們分辨 “適合做陶藝的土”;在課堂上,從揉泥、拉坯到上釉、燒制,每一步都親自示范。有一次,學生小滿做的陶罐在燒制時裂了縫,她難過地哭了。李師傅沒有直接幫她修,而是教她觀察裂縫的原因:“是揉泥時沒揉勻,里面有氣泡,下次要多揉一會兒?!?后來,小滿重新做了一個陶罐,還在上面刻了自己的名字,“這個陶罐雖然不完美,但我知道哪里要改進,比買的陶罐有意義多了?!?/div>![]()
傳承人駐校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的技藝,還挖掘出了 “小傳承人”。陽光小學的 “非遺社團” 里,有 12 名學生的剪紙作品入選了當?shù)氐?“青少年非遺作品展”,其中陳諾的《校園四季》剪紙系列,還被選為學校的文創(chuàng)禮品?!拔乙院笙氘敿艏埨蠋?,把張阿姨教我的,再教給更多小朋友?!?陳諾說。
三、實踐展示:讓非遺 “活” 在校園內(nèi)外
“下面請欣賞皮影戲《嫦娥奔月》,表演者:三年級(1)班非遺小組!” 在陽光小學的 “非遺文化節(jié)” 上,舞臺幕布后,孩子們操控著自己制作的皮影,聲情并茂地講述著傳統(tǒng)故事;臺下,家長們舉著手機拍照,不時為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鼓掌。這樣的展示活動,讓非遺從課堂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 “傳承的成就感”。
為了讓非遺 “活” 起來,學校會定期舉辦非遺文化節(jié)、作品展、校園劇表演等活動。在某小學的 “非遺文化節(jié)” 上,孩子們可以體驗不同的非遺項目:在藍染區(qū)扎染 T 恤,在陶藝區(qū)捏小動物,在戲曲區(qū)學唱黃梅戲,在剪紙區(qū)剪窗花。有的孩子還會帶著自己的作品 “擺攤”,向同學和家長介紹非遺知識。“我給媽媽介紹藍染時,她說‘原來你穿的藍染 T 恤是自己做的,太厲害了’,我特別驕傲。” 小滿說。
除了校園內(nèi)的展示,學校還會組織孩子走出校園,參與非遺相關的社會實踐。去年重陽節(jié),陽光小學的非遺小組帶著自己的剪紙作品、藍染方巾,去養(yǎng)老院看望老人:給老人表演皮影戲,教老人剪簡單的 “?!?字,把藍染方巾送給老人當禮物。“爺爺說我剪的福字比買的好看,還說要貼在窗戶上,我覺得特別開心?!?王梓軒說,這次活動讓他明白,“非遺不僅是用來學的,還能用來溫暖別人?!?/div>
不少學校還會將孩子的非遺作品轉化為 “校園文創(chuàng)”:把剪紙圖案印在作業(yè)本封面、書包上,把藍染方巾做成學校的校禮,把陶藝作品做成筆筒、書簽。這些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不僅讓非遺 “融入生活”,還讓孩子們感受到 “自己的創(chuàng)作有價值”。陽光小學的校長說:“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不僅是非遺的學習者,更是非遺的傳播者、創(chuàng)造者?!?/div>
四、破局與成長:非遺進校園的 “變與不變”
非遺進校園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 “難題”。一開始,有些孩子覺得非遺 “老土”,不愿意學;有些老師缺乏非遺知識,不知道怎么教;還有學校擔心 “搞非遺會影響成績”。但隨著實踐的深入,這些問題漸漸有了答案。
為了讓孩子喜歡非遺,老師們會結合孩子的興趣創(chuàng)新形式。比如把剪紙和動漫結合,讓孩子剪自己喜歡的動漫角色;把傳統(tǒng)戲曲和流行歌曲結合,改編成 “戲曲版兒歌”?!耙郧坝X得京劇不好聽,老師把《茉莉花》編成京劇調,我就喜歡唱了。” 小滿說。
為了提升老師的非遺素養(yǎng),學校會組織老師參加非遺培訓,邀請傳承人給老師上課。陽光小學的美術老師李老師,以前對剪紙一竅不通,跟著張桂英學了半年后,不僅能獨立教剪紙課,還能設計 “剪紙 + 學科” 的融合課程?!艾F(xiàn)在我覺得,非遺不是負擔,而是能讓課堂更生動的‘寶藏’?!?李老師說。
而 “影響成績” 的擔心,也被事實打破。陽光小學的統(tǒng)計顯示,參與非遺社團的學生,語文、數(shù)學成績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 85% 的學生成績有所提升,尤其是寫作能力和動手能力,進步明顯?!昂⒆訉W了皮影戲后,寫作文時能把故事寫得更具體,還會用很多描寫的詞語?!?一位家長說。
結語
夕陽下,陽光小學的 “非遺展示墻” 被染成了金色,墻上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剪紙、藍染、陶藝、皮影…… 每一件作品都帶著孩子的童趣和創(chuàng)意,也帶著傳統(tǒng)文化的溫度。從課堂上的動手實踐,到傳承人的專業(yè)指導,再到校園內(nèi)外的展示傳播,非遺進校園不僅讓傳統(tǒng)文化在孩子手中 “活” 了起來,更在孩子心中種下了 “文化自信” 的種子。
正如剪紙傳承人張桂英所說:“非遺不是放在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要有人學、有人做、有人愛,才能傳下去??吹胶⒆觽兿矚g剪紙,愿意把剪紙的故事講給別人聽,我就知道,非遺的根,已經(jīng)扎在他們心里了?!?當更多孩子用雙手觸摸非遺、用創(chuàng)意詮釋非遺,傳統(tǒng)文化必將在新一代的傳承中,綻放出更鮮活的光彩。
相關推薦
評論1

心若無塵
弘揚中華文化的善舉,點贊
河南三門峽
7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