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多雅士,梅水蘊清音。展讀李啟堯老校長詩稿,但見平仄間有樸素煙霞在流動,字句里有真摯鄉(xiāng)情在宛轉(zhuǎn)。一位退休教育工作者伏案耕詩的身影,恍若與家鄉(xiāng)五華潭下山水疊印成一幅溫潤的人文畫卷。
李校長躬耕教壇37載,曾五獲縣優(yōu)、一膺市范,其執(zhí)教鞭時啟發(fā)式教學之妙趣,至今仍為昔年弟子們津津樂道。作為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潭下中心小學任教時的學生,尤記得當年課堂上,先生常以中國文學經(jīng)典為引,將古代文人俠士橫槊賦詩的豪情、俠義精神的星火種于稚子心田的情形。而今捧讀其《三國演義詠嘆》《水滸傳感懷》等詩作,當年那位青衫磊落、妙語連珠的青年教師,仿佛又立于講臺前,以簡單的平仄為粉筆,繼續(xù)為我們解讀歷史深處的聲聲回響。
在我看來,老校長的詩路,恰是其人生境界的拓印。他退休后始習詩,攜平水韻行走于潭下鄉(xiāng)村日光月影之間,將園丁匠心化作用韻之工,把執(zhí)教者熱腸轉(zhuǎn)為吟詠之志。他的詩作承古意而不拘泥,寫鄉(xiāng)愁而能曠達,詠史處見劍影刀光的凜冽,憶舊時帶稻花香氣的溫存,嘆世情含哲思澄明之觀照。收進這部詩集的200余首詩作雖非首首精品,但直抒胸臆,朗朗上口,直如順口溜、急就章,毫無艱澀難懂字眼,這既是他個人閱歷心史、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記錄,更是客家人文血脈的當代延續(xù)。
尤為可貴者,詩中始終躍動著教育工作者的魂靈。那些鼓勵學子讀名著、背唐詩的教誨,早已化為他筆下的文化自覺:《三俠五義》的俠骨、《水滸傳》的忠義、《三國演義》的韜略,都被他重新淬火,鑄成可供后人誦讀的精神薪火。這種將教學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詩學實踐的路徑,使他的作品既具文人雅趣,更含教化溫度。
昔年先生以《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選》相贈時,嘗言“讀經(jīng)典能開人眼界”;今觀其近古稀之年仍筆耕不輟,方知此非虛言——他自身便是這句話最生動的注腳。而那些曾經(jīng)照耀過課堂的文學星光,如今早已沉淀為詩句中的珠玉:寫西城空弦計時的諸葛之智,詠梁山招安后的英雄之嘆,皆可見其數(shù)十年涵泳經(jīng)典的功力。熟悉的場景撲面而來,讓我再次感受到了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獨特魅力。
我認為,這部詩集不僅是先生個人的黃昏頌,更是客家鄉(xiāng)土文化的一個微縮影像。其間有潭江帆影,也有山丘松濤,有桃李成蹊的欣慰,更有有桑榆未晚的豁達。平仄聲中,既能聽見一個時代教育工作者的足音,亦能觸摸到一位鄉(xiāng)土詩人對故土的深沉眷戀,殊為難得。
詩田硯耕,情寄桑梓。老校長如今雖鬢染秋霜,然其詩心猶似當年講堂上那般青春勃發(fā)。這些帶著茶香墨韻的文字,既是其對平生經(jīng)歷的溫柔回望,更是贈予這片土地情真意切的文化禮物。值得點贊。
謹以為序,聊表對昔年恩師的敬意,亦為長樂詩壇再添一清越之聲而喝彩。
2025年9月12日 夤夜
佛山石肯村 南華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