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新堂
立秋過了月余,空調(diào)仍在沒完沒了地吐著冷氣,冷硬的風裹著浮躁,總讓我想起小時候那間冬暖夏涼的土坯房——墻是母親親手摜的土坯,空氣里飄著泥土和稻草的香氣,連風穿過木窗的聲音,都比現(xiàn)在的空調(diào)聲溫柔。
大概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農(nóng)村伢,大都住過土坯房子的。我也不例外。那會兒我正上小學。有一天,母親對我們說,你們都一個接一個地長大了,房子太小,住不下了,看來得想辦法做房子了。母親是一把做農(nóng)事的好手,風風火火,多快好省,用老家的話說,是風都可以抓上一把的農(nóng)村婦女,這,我是知道的。可我從沒想過,母親連蓋房子這樣的大事,也能扛下來。

但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顛覆了我的想像。做房子首先必須得有磚,那時候燒制的磚不僅少,而且金貴。母親就地取材,決定開始摜土坯子磚。我們家有一塊責任水稻田,靠近水塘,母親便選在這個地塊開始踩泥。她先把泥土挖起來,堆在一起,加入適量的水,然后趕著牛沿著土堆反復地踩踏,還要反復翻轉(zhuǎn),讓泥土踩踏均勻,直練到有一定的粘性為止。再把踩好的泥土一擔擔挑到平坦的禾場上,堆在一起,蓋上塑料布,謂之“醒泥”。這些活兒,母親一般都是在夏天的晚上進行,也不是一個晚上就能完成的。
接下來幾天,忙完了地里的農(nóng)活,母親就開始馬不停蹄地摜土坯。她找鄰居借來一個木制模盒,還有一個半圓狀、兩端繃著一根細鋼絲的泥弓,準備一桶水,還有若干細沙。母親先把細沙均勻地撒在準備摜土坯的平地上,然后放好模盒,用濕抹布把模盒內(nèi)側(cè)四周抹濕,再把醒好的泥土一鍬一鍬地摜在模盒里,夯結(jié)實,然后用泥弓把模盒上面多余的泥土切割掉,提起模盒兩端的把手,一塊四四方方的土坯就成了。母親似乎很有成就感地看著禾場上排得整整齊齊的“258”(分別為厚寬長的尺寸)斗子磚, 她用袖子胡亂抹了把臉,嘴角剛揚起來, 汗珠子順著鬢角往下淌,滴在剛摜好的土坯上,她不自覺地又趕緊用拳頭按住腰,輕輕往石碾子上靠了靠,沒歇兩分鐘,又彎腰去摜下一個模盒。的確,摜土坯是一份十足的體力活,不是一般人吃得消的。
待土坯稍干后,就得從地上翻起來,再晾曬幾天,母親便一塊一塊把它們錯落著摞起來,讓其通風晾干,最上邊蓋上稻草或塑料布,以防雨水淋濕。有時夜晚起風下雨了,母親半夜總要爬起來去禾場看兩回,把塑料布邊角又壓了塊石頭才放心。
就這樣,經(jīng)過兩年的積累,母親感到砌個小房子夠用了,便于當年秋天,請來了做瓦工的姑父,做木工的姨父開始砌房子。前后忙活了近一個月,上梁、蓋瓦,小土坯房總算立了起來。土坯房被隔成兩個小間,一間作廚房,一間作住房,放得下兩張架子床,成為了我們的臥室。
父親從單位帶回一大摞報紙,細心地貼在臥室的墻壁上,室內(nèi)頓然變得簡樸、活潑起來,增添了不少的文化氣息。每天早晨一睜眼,我們常常會大聲誦讀報紙上內(nèi)容:我們面前的困難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們還會為“西哈努克親王八日到京”怎樣斷句,不知是親王到京,還是哪個正確,爭得面紅耳赤。
搬進土坯房住的第一個冬天,就迎來了一場大雪。一覺醒來,從那扇小巧的木窗投射進來的光線,似乎比往日里更明亮。拉開門,大雪已把那條石頭門檻掩埋得不見蹤影,屋檐下則懸掛著一條條長短不一的冰棱。母親正在門囗掃雪,她要為我們開拓出一條通往學堂、通往外面的路來。
冬去春來,春暖花開。勤勞的蜜蜂也開始忙碌起來。而土坯墻壁似乎是它們天然的憩息之地。斗轉(zhuǎn)星移,白駒過隙。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墻壁上布滿了一個個圓圓的小洞,那便是蜂巢。我們常常會用小木棍挑撥洞口,把洞中的蜜蜂撥出來,裝在玻璃瓶中玩兒,還煞有介事地掐幾朵油菜花塞進瓶中給蜜蜂“吃”,但被禁錮在瓶中的蜜蜂十有八九都沒有好結(jié)果。母親見了,會輕輕拍掉我們手上的小木棍,說蜜蜂是來給房子添生氣的,困著它們,房子也會不開心呀。母親總要讓我們把它們放掉。當然,我們也被蜜蜂蟄過,蜜蜂也還會把我們的耳洞當作它的巢穴,直往里面鉆,我想,那一定是蜂王在懲罰我們對它們的非禮。
我在土坯房里一直住到初中畢業(yè),后來,我們陸續(xù)外出求學、工作,慢慢離開了家鄉(xiāng),偶而回去,也是來去匆匆。但過去了這么多年,土坯房仍屹立不倒,堪稱奇跡。
都說土坯房冬暖夏涼,住著舒服,于我而言,卻是最溫馨的回憶。土坯房,母親等老一輩人用汗水和心血“蓋”起來的家,與其說是氣溫適宜,不如說是時刻都有至親的溫情環(huán)繞四周,伴我們度過了無憂無慮,而又其樂融融的童年、少年時光。
前年,老家進行土地整理時,推土機把土坯房推進了門前的池塘,就像把我童年的一部分埋進了水里。可每當夏天再被空調(diào)吹得發(fā)冷,我總會想起母親捶著腰笑看土坯的樣子——她用雙手把泥土變成家,把困難變成日子,這份韌勁,早像土坯里的稻草一樣,扎進了我們心里。
如今,土坯房已不復存在,母親也跨過奈何橋,去了天國。但母親那種迎難而上、勇于擔當?shù)钠焚|(zhì),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無不是我們永不懈怠、一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2025新星計劃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