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肇判,萬物并生,善惡分途,昭然若揭。故曰:"善者,德之基;惡者,禍之門。"是以圣人垂訓,勸人向善,修己以安人,濟世以安民。余感于此,作《善行賦》以述之。
昔者,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雖處貧賤,未嘗不存仁心。見人有爭,必以理喻;見物有傷,必以手援。是以四方之民,聞風而歸之,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此非威勢所驅,乃善行所感也。故《書》曰:"惠迪吉,從逆兇。"斯之謂矣。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子路拯溺而受牛謝,人譏其貪,孔子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夫善念之起,如星火之微,能燎原野;善行之施,如涓流之細,能匯江海。若人人自勉,何患世道不寧?
戰(zhàn)國之時,孟子見梁惠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推己及人之術,乃仁之始也。楚有孫叔敖,幼時見兩頭蛇,恐他人復見而死,遂殺而埋之,其仁心發(fā)于稚齒,卒為楚相,澤被楚國。此非天降良相,乃自幼積善所致。
漢有黃香,年九歲失母,事父至孝,暑則扇床枕,寒則以身溫席。及長,仕于朝,廉直公正,民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孝為百行之源,善由孝始,故能廣及于物。
宋之范仲淹,少孤力學,嘗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將入相,賑災濟困,置義田以養(yǎng)族,至今范氏子孫賴其德澤。善行非一時之施,乃萬世之基。
又有司馬光,生平不欺暗室,居處節(jié)儉,以俸銀周濟親舊。其編《資治通鑒》,亦欲以史為鑒,使人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故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夫善者,非獨施于人,亦及于物。昔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蛇愈而銜明珠以報,世稱"隋侯之珠"。禽魚草木,皆有知覺,施恩于物,亦獲感應。
然行善之道,不在虛名,而在實心。昔有楊震暮夜卻金,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之語,千古傳頌。善若為名為利,則成偽善,雖有善形,而無善實,其德不存。
《禮記》曰:"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后己。"此乃善之極致。若人人能退一步以讓人,斂一怒以息爭,則社會安寧,家國和諧。
今世之人,或逐浮華,或貪功利,忘卻立身之本。然觀歷史,善者雖貧而名存,惡者雖富而身滅。故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吾輩當學舜之仁,孔之禮,孟之義,黃香之孝,范仲淹之公,司馬光之誠,楊震之廉,隋侯之慈。自幼而長,由近及遠,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皆以善為根。
行善不必驚天動地,舉手投足皆可為之:見人跌倒而扶之,見人饑寒而濟之,見人迷惑而導之。涓滴之善,日久成河;星火之德,終可燎原。
故曰:學做好人,非為他人之譽,乃為自我之心安;一生行善,非求來世之報,乃為今世之光明。愿世人皆植善因,收善果,使天下如春風拂面,萬物各得其所。

蒙鼎 原名蒙云龍,瑤族,80 后,生于廣西巴馬長壽之鄉(xiāng),大學文化,第十一屆半朵中文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