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透實戰(zhàn)門道 & 教你上手就干
郭亮?『亮村有道』
Lesson.023
各位關注鄉(xiāng)村振興的朋友們,我是郭亮。這些年扎根鄉(xiāng)村一線做服務,常聽到老鄉(xiāng)們嘆氣:“咱村有山有水有良田,就是不知道咋變成錢袋子?!币惨姴簧俅甯刹考钡蒙匣穑骸跋敫懵糜螞]思路,怕投錢打水漂,更怕折騰半天沒效果?!?/p>
其實,鄉(xiāng)村不是沒資源,而是缺把“農”“文”“旅”擰成一股繩的巧勁?,F(xiàn)在國家大力推農文旅融合,不是讓大家都去建民宿、開餐館,而是要找準自己的“根”—— 有的根在田里的莊稼,有的根在老祖宗的手藝,有的根在村里的故事。今天就給大家講3個實打實的案例,看看不同鄉(xiāng)村是咋把資源變成財富的。
第一個模式:“農田變景區(qū)”,讓莊稼成為“吸客招牌”
很多人覺得農村只有種地,其實把農田打造成能觀光、能體驗的景區(qū),效益能翻好幾倍。這里要提的是四川成都戰(zhàn)旗村,這個村以前也是靠種水稻、玉米過日子,后來他們琢磨出“農業(yè) + 觀光 + 體驗”的路子。
戰(zhàn)旗村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搞了“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園”,里面不僅有規(guī)?;氖卟舜笈?,還專門劃出區(qū)域搞“親子農耕體驗”—— 城里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能摘草莓、種小番茄,還能學做農家飯。他們還把村里的老廠房改成了“鄉(xiāng)村十八坊”,展示蜀繡、竹編、豆瓣制作這些老手藝,游客能看、能學、能買。數(shù)據最有說服力:現(xiàn)在戰(zhàn)旗村年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從以前的不足百萬,漲到了 2023年的68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突破了3.2 萬元(成都市郫都區(qū)政府官網,2023)。
戰(zhàn)旗村的關鍵是沒丟了“農”的本,而是把種地變成了“可看、可玩、可帶走”的產業(yè)。不是所有村都要搞大園區(qū),哪怕你村只有幾十畝果園,搞個“采摘節(jié)”,搭配上農家菜,也能吸引周邊游客,這就是“小而美”的農田經濟。
第二個模式:“手藝變商品”,讓非遺成為“增收利器”
有些鄉(xiāng)村沒啥特別的風景,但有代代相傳的老手藝,這可是“金飯碗”。貴州丹寨萬達小鎮(zhèn)就是靠“非遺 + 文旅”火起來的典型。丹寨縣是有名的“非遺之鄉(xiāng)”,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銀飾等20多項國家級非遺,但以前這些手藝大多藏在深山里,沒人知道,手藝人也賺不到錢。
后來丹寨萬達小鎮(zhèn)落地,沒搞成普通的商業(yè)街,而是把“非遺”當成核心。他們請了70多位非遺傳承人入駐小鎮(zhèn),開起了“非遺工坊”:游客能看蠟染藝人怎么用蠟刀作畫,能自己動手做一張古法造紙,還能定制專屬的苗族銀飾。小鎮(zhèn)還定期辦“非遺文化節(jié)”,有苗族歌舞表演、非遺技藝大賽,把文化氛圍拉滿?,F(xiàn)在的丹寨萬達小鎮(zhèn),年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帶動全縣2.3萬貧困人口增收(萬達集團社會責任報告,2023),很多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現(xiàn)在都回村當起了“非遺講解員”“手作老師”。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老手藝不是“老古董”,只要找對展示和銷售的渠道,就能變成“活產業(yè)”。哪怕你村只有一項小手藝,比如編竹籃、做土布,把它和游客的“體驗需求”結合起來,再通過電商賣到全國,就能讓老手藝煥發(fā)新生。
第三個模式:“故事變 IP”,讓鄉(xiāng)愁成為“留客理由”
還有些鄉(xiāng)村,既沒有大片農田,也沒有知名手藝,但有獨特的歷史故事或民俗風情,這就是“鄉(xiāng)愁 IP”。浙江德清莫干山民宿集群最初的火,就是靠“鄉(xiāng)村鄉(xiāng)愁”這個 IP。
莫干山以前是避暑勝地,但山下的村子以前很普通。后來有幾位設計師看中了村里的老房子,把破舊的農房改成了有格調的民宿,每間民宿都保留了江南民居的特色—— 木梁、天井、老磚墻,還配上了“采菊東籬下”的庭院。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只是賣住宿,而是賣“鄉(xiāng)村生活”:游客來能跟著房東去山上采茶、去田里挖筍,晚上圍著火爐聊天,感受城里沒有的寧靜。
現(xiàn)在莫干山周邊有800多家民宿,形成了“莫干山民宿”這個大IP,2023年整個莫干山區(qū)域文旅收入超45億元,帶動周邊村民人均增收1.8萬元(德清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2023)。很多村民把自家房子租給民宿老板,自己再去民宿打工,一份房子兩份收入。
莫干山的啟示是:“鄉(xiāng)愁”不是虛無的,而是能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生活細節(jié)。哪怕你村只有幾間老房子、幾棵老槐樹,只要把“村里的故事”講好,讓游客能住下來、慢下來,就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亮村點睛』
講完這三個案例,大家應該能明白:農文旅融合不是“千村一面”,而是“一村一策”。戰(zhàn)旗村靠農田,丹寨靠非遺,莫干山靠鄉(xiāng)愁,它們的共同點是 ——?都找準了自己的“核心資源”,然后把“農”的底色、“文”的靈魂、“旅”的渠道結合起來。
現(xiàn)在很多鄉(xiāng)村搞文旅,容易犯兩個錯:要么盲目跟風,別人建民宿自己也建,結果沒人住;要么把“農”丟了,搞成了“城市復制版”,游客來了覺得“不像農村”。其實鄉(xiāng)村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土”和 “真”—— 土里有莊稼,真里有故事,這才是城里游客向往的。
最后給大家留個思考題:
你所在的村,最拿得出手的“資源”是什么?
是一片田、一門手藝,還是一個老故事?
找準這個“根”,再琢磨怎么讓游客“來、留、買、傳”,鄉(xiāng)村振興就有了方向。
我是郭亮,躬耕鄉(xiāng)村多年,接下來還會分享更多實戰(zhàn)案例和思路。如果你有鄉(xiāng)村發(fā)展的困惑,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咱們一起探討!
郭亮?『亮村有道』(鄉(xiāng)村振興實戰(zhàn)課)講透實戰(zhàn)門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繞空理論,聚焦鄉(xiāng)村振興從0到 1 的全流程,涵蓋“資源挖掘、產業(yè)定位、運營避坑”等核心難題,每節(jié)“課”都給“能落地的步驟 + 可直接用的工具”,幫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統(tǒng),學完就能上手干。
文章所需資料源于網絡,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不做商用,侵權刪。
作者:郭 ? 亮?|?編輯:田靜思
審核:羅 ? 思?|?審定:郭 ?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