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種食物比水果更能丈量財富自由。
它既可以是菜市場上論斤稱的平民零嘴,也可以是用來擺盤出片的精致中產(chǎn)下午茶,還可以是拍賣會上按顆成交的頂級奢侈品。
吃水果這件事豐儉由人,但價格、產(chǎn)地、品種、吃法常常將人群劃分成不同的層級。有人吃的是酸甜滋味,有人買的是階層身份。
越來越貴的水果,我不想買單了
2024年11月29日,藝術(shù)家毛里齊奧·卡特蘭(MaurizioCattelan)的藝術(shù)作品《喜劇演員》在中國香港展出。該作品的主體是用灰色膠帶把展墻上的香蕉固定,附有真品證書和安裝說明,所有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隨時更換爛掉的香蕉。諷刺的是,該作品包含對過度消費問題的批判,卻以昂貴的價格成交——波場(TRON)創(chuàng)始人孫宇晨買下它,就花費了600多萬美元巨資。(圖/CFP)
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從2015年到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鮮瓜果消費量從40.5千克逐年增加至61.6千克。以此計算,過去10年,中國人的“水果胃”以每年約4.8%的速度膨脹,增速要領(lǐng)先于糧食、蔬菜及食用菌、肉類等其他大類。
消費需求一路走高,市場隨即蠢蠢欲動,開始助推欲望的膨脹。從前名不見經(jīng)傳的水果被披上華麗的外衣,以稀缺、健康、高顏值等優(yōu)勢,包裝成人人必須種草的網(wǎng)紅水果。社交平臺上,網(wǎng)紅水果登上各式各樣度量財富階層的榜單,所謂“水果自由”,也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經(jīng)濟上行時期的美”,向每一個向往精致生活的普通人招手。
越來越貴的水果,我不想買單了
網(wǎng)紅水果紅果參。(圖/圖蟲創(chuàng)意)
水果被賦予了遠超其本身的意義,串起一條持續(xù)更新的鄙視鏈。車厘子價格跳水,櫻桃李立馬取而代之;陽光玫瑰葡萄過氣了,最近登上“葡萄界愛馬仕”王座的是妮娜皇后葡萄;今年的荔枝性價比拉滿?別急,嶺南佳果也有上、中、下等之分;就連小時候常吃的國產(chǎn)香蕉,不知何時也已被大型商超換成了進口貨。
水果王國的王座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仍在持續(xù),不少人卻后知后覺地試圖跳出消費主義的陷阱——真正的“水果自由”似乎越來越觸手可及,多吃水果未必真的有益健康,老派水果也不一定比“超級水果”(Superfruit)差……不被人為制造的需求所拘束,才是與水果相處的第一要義。
超級水果:從枝頭到神壇
眾所周知,人類喜歡給一切事物分出三六九等。
當年哥倫布從新大陸帶回菠蘿,這種外形奇特的稀罕水果很快被貴族捧上了神壇。17世紀中后期,英國國王為了向歐洲各國展示國力,特意將一顆菠蘿擺在宮廷宴會的C位。有王室引領(lǐng)潮流,菠蘿成了財富與威望的代表。英國一度有商家專門出租菠蘿,供不那么富裕的家庭宴請時撐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