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喜歡我的孩子,家長該怎么辦?
“媽媽,老師今天又沒叫我回答問題,她是不是不喜歡我?” 女兒小諾低著頭說這句話時,我心里像被揪了一下 —— 這已經(jīng)是她第三次提類似的事了。之前我總安慰 “老師只是忙”,可看到她作業(yè)本上的評語越來越簡短,家長會時老師對她的情況說得含糊其辭,我也忍不住慌了:難道老師真的不喜歡小諾?
后來和幾位家長聊起,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焦慮:有的家長看到老師在群里只表揚其他孩子,沒提自家娃,就覺得 “老師不重視”;有的家長因為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兩次,就擔心 “老師對孩子有偏見”。其實,“老師不喜歡孩子” 往往不是 “惡意排斥”,更多是 “不了解”“不適應” 或 “溝通錯位”,家長只要用對方法,就能慢慢改善這種局面。
一、第一步:先別急著下結(jié)論,用 “理性觀察” 代替 “主觀判斷”
很多時候,“老師不喜歡孩子” 只是家長或孩子的 “主觀感受”,并非事實。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冷靜下來找 “證據(jù)”,而不是憑情緒下結(jié)論。
我當時做了三件事,避免自己陷入焦慮:
- 聽孩子說細節(jié),而非 “結(jié)論”:我沒有直接問 “老師是不是不喜歡你”,而是問 “今天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話呀?說的什么?”“你舉手的時候,老師有沒有看你?”—— 小諾說 “老師今天問我‘作業(yè)寫完了嗎’,我說‘寫完了’,老師點了點頭”,還說 “我舉手兩次,老師沒看到,后來叫了別人”。原來孩子的 “不喜歡”,只是 “沒被關(guān)注到” 的失落,不是老師故意冷落。
- 和老師 “非指責式” 溝通:我給老師發(fā)了條消息,沒有說 “您是不是不喜歡小諾”,而是說 “小諾最近回家總說想回答問題,麻煩您下次上課如果有簡單的問題,能不能多給她點機會?她在家練了很久,特別想表現(xiàn)一下”。老師很快回復:“最近課堂提問節(jié)奏快,沒注意到她,以后我多關(guān)注,也會鼓勵她大膽舉手?!?/li>
- 觀察孩子的 “真實狀態(tài)”:如果老師真的 “不喜歡” 孩子,孩子會出現(xiàn) “怕上學”“提到老師就緊張”“故意躲著老師” 等情況;但如果孩子只是 “偶爾失落”,還愿意和老師打招呼、分享小事,說明只是 “期待沒被滿足”,不是 “被排斥”。
很多家長容易把 “孩子的失落” 放大成 “老師的偏見”,比如孩子被老師批評一次,就覺得 “老師針對孩子”;老師沒及時回復消息,就覺得 “老師不重視”。其實老師每天要面對幾十個孩子,難免有照顧不到的時候,先理性觀察,再判斷情況,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焦慮。
二、第二步:如果真有 “疏遠信號”,從 “雙向適配” 找原因
如果經(jīng)過觀察,發(fā)現(xiàn)老師確實對孩子 “關(guān)注度低”“語氣冷淡”(比如很少主動和孩子互動、對孩子的進步?jīng)]反饋、批評時語氣過重),也別著急指責老師或孩子,先從 “老師的需求” 和 “孩子的行為” 找 “適配問題”—— 老師需要課堂有序、孩子配合,孩子需要關(guān)注和鼓勵,當兩者不匹配時,就容易出現(xiàn) “疏遠”。
朋友李姐的兒子小宇,曾因為 “上課愛插嘴” 被老師 “冷落”。李姐后來和老師溝通才知道:小宇思維快,老師還沒講完,他就忍不住喊答案,打亂了課堂節(jié)奏,老師提醒過幾次沒用,后來就很少叫他發(fā)言。李姐沒有怪老師 “針對孩子”,也沒罵小宇 “不聽話”,而是做了兩件事:
- 幫孩子適應老師的 “課堂規(guī)則”:教小宇 “舉手時先在心里把答案想清楚,等老師叫到再發(fā)言”,還和他玩 “課堂模擬游戲”,李姐當老師,小宇練習 “舉手等待”,練了一周后,小宇上課插嘴的次數(shù)少了;
- 讓老師看到孩子的 “優(yōu)點”:李姐知道老師在準備班級手抄報比賽,就陪小宇一起設計了一份 “科學主題” 的手抄報,還讓小宇跟老師說 “老師,我會畫機器人,能不能幫班級畫手抄報?” 老師答應后,小宇特別認真,手抄報展出后,老師在全班表揚了他,之后也經(jīng)常叫他發(fā)言。
其實老師對孩子的 “疏遠”,大多不是 “討厭”,而是 “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課堂需求”—— 比如孩子上課走神、作業(yè)總拖拉、和同學鬧矛盾,老師需要花精力處理,自然容易減少 “積極關(guān)注”。家長要做的,不是 “逼老師喜歡孩子”,而是幫孩子調(diào)整行為,同時讓老師看到孩子的閃光點,讓兩者慢慢 “適配”。
就像李姐說的:“以前我總覺得‘老師應該多包容孩子’,后來才明白,老師要管整個班級,孩子先學會適應規(guī)則,老師才會有精力關(guān)注他的優(yōu)點。”
三、第三步:用 “主動配合” 搭建橋梁,讓老師感受到 “家長的誠意”
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會受 “家長的配合度” 影響 —— 如果家長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老師會覺得 “這家人重視孩子的學習,我也該多關(guān)注”;如果家長對老師的要求敷衍了事,老師也容易 “減少期待”。
我在小諾身上試過一個方法,效果特別好:老師當時在班級搞 “每日閱讀打卡”,很多家長只是在群里發(fā) “已讀”,我卻每天陪小諾讀完后,讓她畫一張 “閱讀小卡片”(比如畫書中的角色、寫一句喜歡的話),拍照發(fā)給老師,還附一句 “小諾今天讀了《小熊的故事》,說想下次和老師分享小熊的勇敢,麻煩您多給她點機會”。
老師不僅每次都回復 “小諾的卡片畫得真好”,還在課堂上讓小諾分享閱讀心得。后來老師跟我說:“看到你這么認真陪孩子打卡,我就知道你重視孩子的學習,也會更關(guān)注她的表現(xiàn)?!?/div>
家長的 “主動配合”,不需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簡單的小事就能讓老師感受到誠意:
- 老師布置的手工作業(yè),認真陪孩子完成,別敷衍了事;
- 老師反饋孩子的問題(比如 “孩子寫字慢”),及時回復 “我們會在家多練,麻煩老師在學校多提醒”,并真的落實;
- 孩子有小進步(比如 “今天主動交作業(yè)了”),主動跟老師說 “孩子今天在家說‘要早點交作業(yè)給老師看’,謝謝您平時的鼓勵”。
老師也是普通人,當家長愿意和老師 “站在一邊”,共同幫孩子進步時,老師自然會更愿意關(guān)注孩子 —— 畢竟,沒有老師會拒絕 “重視孩子、愿意配合” 的家長。
四、第四步:安撫孩子的情緒,避免 “負面暗示” 傷害孩子
無論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如何,家長最該守護的,是孩子的 “心理狀態(tài)”—— 很多時候,家長的焦慮和負面評價,比老師的 “疏遠” 更傷害孩子。
如果孩子說 “老師不喜歡我”,別這樣說:
- “肯定是你不聽話,老師才不喜歡你”(否定孩子,讓孩子自卑);
- “這個老師真不好,媽媽找她算賬”(煽動孩子對老師的抵觸);
- “別管老師喜不喜歡,你好好學習就行”(忽略孩子的情緒需求)。
正確的做法是 “先共情,再引導”:
- 接納孩子的情緒:說 “媽媽知道你想被老師關(guān)注,沒被注意到,你肯定很失落,對不對?”—— 讓孩子知道 “自己的感受被理解”;
- 幫孩子建立 “積極認知”:說 “老師可能只是最近有點忙,沒看到你舉手,咱們一起想想,怎么讓老師注意到你好不好?”—— 避免孩子覺得 “自己不好,所以老師不喜歡”;
- 鼓勵孩子 “主動溝通”:如果孩子敢,可以說 “你下次可以跟老師說‘老師,我也想回答問題’,老師說不定會叫你哦”;如果孩子不敢,家長可以幫忙傳達,給孩子勇氣。
小諾后來就是因為 “主動跟老師說想分享閱讀”,得到了老師的關(guān)注,之后每次提到老師,都會說 “老師今天夸我卡片畫得好”,再也沒說過 “老師不喜歡我”。其實孩子對老師的 “期待” 很簡單,只要得到一點關(guān)注和肯定,就能消除 “被不喜歡” 的顧慮。
最后想說:老師不是 “裁判”,家長才是孩子的 “后盾”
很多家長怕 “老師不喜歡孩子”,本質(zhì)是怕孩子在學校受委屈、影響學習。但其實,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不是 “一成不變” 的,家長只要理性溝通、主動配合、守護孩子的情緒,就能慢慢改善師生關(guān)系。
更重要的是,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老師喜不喜歡你,不代表你好不好 —— 你認真、努力、善良,就是很棒的孩子。媽媽會一直支持你,和你一起面對問題?!?/div>
當孩子有了家長的支持,就算暫時沒得到老師的關(guān)注,也不會自卑;當家長用理性和誠意搭建起和老師的橋梁,老師也會慢慢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畢竟,教育的本質(zhì)是 “互相理解、共同努力”,老師和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越來越好。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