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是很多人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如今,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大集有了新的打開方式。手作陶瓷、木雕擺件、特色首飾、各種掛件、攀巖和騎行周邊……近年來,市集商家各出奇招,吸引著年輕消費者“買買買”。
年輕人熱衷于逛“市集”,在一些社交平臺上,攤主們分享著自己的擺攤經驗,不少網友則分享打卡經歷或是吐槽避雷。市集為啥好逛?如何滿足年輕人的更多期待?
市民在逛“汝瓷集”平頂山陶瓷青創(chuàng)市集。圖源:河南日報
一
如今的市集,不僅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更具有別樣的文化魅力。
情緒消費讓商品“有情感”。在市集上,消費者可以發(fā)現新奇玩意、感受人氣氛圍、欣賞現場DIY,消費者與消費體驗之間,建立了更加緊密的情感聯(lián)結。商品跳出了“實用工具”的框架,成為與消費者共情的“情緒載體”。
非標商業(yè)讓購物“個性化”。好吃、好逛、好玩,能出片、能帶娃、能遛狗……如今,消費者不再青睞千篇一律的標準化商品,而是更看重自我表達需求的滿足。市集恰恰是個性設計師、小眾藝人、獨立品牌展示創(chuàng)意和個性的奇妙舞臺,這里的商品在滿足大眾喜好之外,更加聚焦那些被忽略的“具體需求”。
線上線下讓體驗“更交互”。消費者可以通過筆記、直播等形式,了解商品的生產過程、產品工藝和文化內涵等深度信息,充分感知商品“好在哪”。通過將線上市集感受和線下市集體驗結合,消費者可以觀賞買手和商家共同呈現的各類生活方式,還可以和其他“同好”實時互動,讓商品承載的使用價值、社交價值和審美價值等得到更深入的挖掘。
鄭州市鄭東新區(qū)龍湖金融島好好生活市集。圖源:河南日報
二
有人在攤位前聽攤主講述物件背后的故事;有人拎著原本不在計劃里的物品回家;有人因為一次閑逛,遇見了新朋友……市集讓不少年輕人挑選到心愛之物,更為他們提供了無法量化的精神慰藉。
社交生態(tài)的“真”。在市集上,燈光、人群、交談聲交織在一起,像一場充滿現場感的生活嘉年華。無論是約親友結伴閑逛,還是遇到同頻之友相談甚歡,市集的這份人情味與煙火氣,填補了數字社交高度發(fā)達留下的情感空白,以一種真實的面對面的社交體驗,讓人與人、人與物重新發(fā)生連接。
精心對待的“慢”。市集的攤位上,沒有叫賣聲,而是攤主在講述故事,分享熱愛。這種不急不躁的態(tài)度,恰好是快節(jié)奏生活最缺乏的韻律。當目之所及不再是炫目的裝潢,當耳之所聞不再是賣力的吆喝,人們的心緒被一件件精心設計、制作的商品撫平,重新尋回認真、平和的生活節(jié)奏。
打開盲盒的“趣”。不同于傳統(tǒng)趕集較強的地域屬性,市集上的商品,或新奇、復古,或創(chuàng)意、文藝,既呈現了本地物產風貌,更囊括了天南海北的特色。在走走停停中,人們會不經意間發(fā)現,每個角落都藏著新的發(fā)現與故事,常常帶給人們一些意外之喜,讓人不再為“剛需”買單,而是為“喜歡”停留。
鄭州國貿360購物廣場“后浪市集”。圖源:河南日報
三
人們走進市集,核心訴求已從“買東西”轉向“找共鳴”“尋圈子”“感受生活溫度”,這折射出年輕人更加理性、更重內涵的消費需求。市集火熱的同時,如何積極應對年輕人快速轉變的消費需求,需要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
深挖地域文化,重塑空間。市集文化本質屬于一種在地文化,唯有深挖地域文化富礦,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獨樹一幟。比如,北京王府井書店開展“北京文創(chuàng) 禮遇京城”主題文化市集;蘇州雙塔市集將評彈、昆曲等文化展演與咖啡館、書店等現代業(yè)態(tài)融為一體。市集不僅是一種休閑空間,還可以成為年輕人的精神充電站,不妨探索“文化+場景+體驗”的模式,持續(xù)探索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表達。
融合未來科技,創(chuàng)新體驗。在科技游火熱的當下,一些年輕人逛市集的目的從購買快消品,轉向強調品質、科技感和匠人精神的產品。市集可以進一步提升科技含量,為消費者帶來可觸達、可感知的創(chuàng)新科技體驗。比如,有市集推出“機器人嘉年華”,以科技版舞獅震撼開場;有的市集上,機器人書法大師將現場揮毫書寫對聯(lián);還有的市集擺下“擂臺”,圍棋愛好者可以現場挑戰(zhàn)AI機器人,體驗人機博弈的樂趣。
疊加特色主題,細分賽道。讓市集從“混搭場景”演變?yōu)椤皢我黄奉?沉浸氛圍”的節(jié)慶式活動,需要進一步彰顯市集的文化內核。比如,第二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jié)期間,“新民市集3.0”以電影為媒、以非遺為韻、以老字號為基,讓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qū)既有商業(yè)活力的溫度,更有文化質感的厚度。再如,杭州在植物園舉辦“森林市集”,讓參與者更能體驗到杭州本地的生活氣息。
當情緒療愈與文化體驗成為驅動消費的新引擎,消費者不只是買東西,更是在逛的過程中,慢慢拼湊出“美好生活”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