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2025新星計劃2期#
文/婷媽
??吹郊议L們這樣“愛”孩子:孩子想要玩具,立刻掏錢買下;孩子遇到一點小挫折,馬上沖上去幫忙解決;可當(dāng)孩子想分享學(xué)校的趣事、吐槽心里的委屈時,家長卻總在忙著看手機、聊工作,隨口敷衍一句“知道了,別煩我”。

其實,真正高質(zhì)量的陪伴,從不是對孩子“有求必應(yīng)”的溺愛,也不是“百般呵護”的包辦,而是彎下腰、靜下心,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因為只有聽懂孩子的心里話,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世界,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1、有求必應(yīng)的陪伴,看似是愛,實則會讓孩子喪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家長覺得“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對他好”,可這樣的“愛”,就像給孩子裹上了一層厚厚的“保護殼”,讓他們失去了面對困難、獨立成長的機會。
鄰居家的男孩樂樂,從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想要什么,父母都會立刻滿足:玩具車買了一箱又一箱,想吃零食隨時都能拿到,就連寫作業(yè)遇到難題,父母也會直接告訴答案。
等樂樂上了小學(xué),問題就暴露了: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作業(yè)不會寫就哭鬧著找家長,和同學(xué)發(fā)生矛盾,只會回家告狀,根本不知道怎么自己解決。
有一次,樂樂因為想要同學(xué)的漫畫書被拒絕,竟然在教室里撒潑打滾,老師找家長溝通時,樂樂媽媽才意識到:“原來一直有求必應(yīng),不是在愛他,而是害了他。”

有求必應(yīng)的陪伴,只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又依賴;而適當(dāng)?shù)?/span>“不滿足”,加上傾聽孩子需求背后的想法,才能讓他們學(xué)會獨立與擔(dān)當(dāng)。
2、百般呵護的陪伴,看似是保護,實則會削弱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
不少家長總怕孩子受委屈、遇困難,于是把孩子護在“溫室”里,不讓他們經(jīng)歷一點風(fēng)雨??蛇@樣的“保護”,會讓孩子像嬌嫩的花朵,一旦遇到一點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
朋友家的兒子小宇,從小被爺爺奶奶寵得無微不至:吃飯要喂到嘴邊,走路怕摔著要牽著,就連和小朋友玩游戲,爺爺奶奶也會盯著,生怕他被欺負。
上幼兒園后,小宇因為不會自己穿衣服、吃飯慢,經(jīng)常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他不僅不敢反駁,還哭著鬧著不想去幼兒園。
朋友無奈地說:“以前總覺得把他照顧得越好,他就越幸福,沒想到現(xiàn)在他連一點挫折都承受不了。”

百般呵護的陪伴,只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又膽?。欢m當(dāng)?shù)?/span>“放手”,加上傾聽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感受,才能讓他們長出對抗風(fēng)雨的勇氣。
3、善于傾聽的陪伴,才是真正的理解與尊重,能搭建起親子間的信任橋梁
孩子的世界很小,他們的喜怒哀樂,可能只是因為一只丟失的鉛筆、一句同學(xué)的玩笑、一次老師的表揚。
可對孩子來說,這些都是天大的事,如果家長能認真傾聽,就是對他們最大的理解與尊重;如果家長總是敷衍,孩子就會慢慢關(guān)閉心門,不再愿意分享。
表姐家的兒子小遠,上小學(xué)三年級時,突然變得不愛說話,放學(xué)回家就躲進房間。表姐沒有批評他“怎么這么內(nèi)向”,而是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時,坐在他身邊,輕聲問他“今天在學(xué)校有沒有什么好玩的事?或者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想跟媽媽說說嗎?”
一開始小遠不愿意說,表姐也不著急,只是默默陪著他。直到有一天,小遠終于開口:“同桌總嘲笑我寫字丑,我不想去學(xué)校了。”

表姐認真聽他說完,然后抱著他說“媽媽知道你很委屈”,接著和他一起練習(xí)寫字,還教他“如果同桌再嘲笑你,你可以告訴他‘我正在努力練習(xí),以后會寫得越來越好’”。慢慢的,小遠不僅重拾了信心,還越來越愿意和表姐分享學(xué)校的事。
善于傾聽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在乎我、理解我”,從而建立起深厚的親子信任;而敷衍的傾聽,只會讓親子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寫在最后
陪伴孩子的路上,我們總想著給他們最好的,卻常常忘了: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zhì)上的滿足,不是全方位的保護,而是被看見、被理解、被傾聽。
放下手機,靜下心來,認真聽孩子說說學(xué)校的趣事、心里的委屈、奇怪的想法——當(dāng)你真正聽懂孩子的聲音,你會發(fā)現(xiàn),這才是最溫暖、最高質(zhì)量的陪伴,也是孩子成長路上最珍貴的禮物。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jīng)驗,歡迎關(guān)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