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隨著最新一批蘇-34M交付俄羅斯空天軍前線部隊,美國“Military Watch”等網站開始饒有興趣地討論,這款戰(zhàn)斗轟炸機在自用、出口市場上的優(yōu)秀表現——在很多人眼中,這款笨拙的“側衛(wèi)”衍生型號,甚至比名氣驚人的蘇-35獲得更好的成績。
▲蘇-34戰(zhàn)前戰(zhàn)后的評價真是截然不同
蘇-34是蘇聯在80年代基于蘇-27研發(fā)的并列雙座型號,屬于繼承蘇-24作戰(zhàn)理念,對西歐平原進行大縱深突擊、低空精確打擊的高效空地裝備。但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一時無力組織生產線,更缺乏相應裝備需求,只能將其凍結。到本世紀初俄羅斯空軍在車臣戰(zhàn)爭中,意識到蘇-24的落伍后,準備重啟蘇-34項目時,這款戰(zhàn)斗轟炸機才重見天日。而一件罕為人知的事情是,中國才是蘇-34第一個預定出口市場,一度和殲轟-7A競爭大尺寸空中打擊平臺的生存空間。
▲殲轟-7A雖然性能略遜,但畢竟是國產型號成本低很多
中國空軍當時并不缺乏采購蘇-34的資源,但并不成熟的設計、繼承自蘇聯的落后精確打擊體系,顯然不夠有吸引力。后續(xù)俄羅斯又極力向印度推銷,但毫不意外的再次失敗。這一方面是因為印度已經采購了足夠數量的蘇-30MKI,本身就足以作為空地攻擊單位使用;另一方面也有印度空軍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大國空軍,缺乏對專用平臺需求的因素。眼見兩個“側衛(wèi)”采購大戶都拒絕,俄羅斯自己的需求又愈發(fā)迫切,不得已之下,只能自己出錢完成技術開發(fā)并適當升級,最終促成了蘇-34的量產。
▲早期蘇-34性能并不算出色
因為研發(fā)資源有限,早期蘇-34的技術狀態(tài)非常尷尬,火控和航電水平不足以支持高精度打擊,在開戰(zhàn)之初吃了不少虧。等到更進一步的蘇-34M開始列裝,原有機隊也進行相應改造,再加上滑翔制導炸彈的產能問題解決,前線空地攻勢才兇猛起來。不過,由于空天軍戰(zhàn)前對蘇-34缺乏重視,機隊、飛行員和配套設備儲備不足,導致現有蘇-34機隊一直處于高強度運轉狀態(tài)。按照俄羅斯軍事頻道對幾個蘇-34飛行員、地勤的采訪,這種強度已經達到非常危險,且戰(zhàn)后必然會影響到服役壽命的程度。
▲蘇-34M才是真正的前線主力
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蘇-34M再次傳出了出口消息,并且是短期內拿下阿爾及利亞、朝鮮兩家用戶。前者作為經典的俄制戰(zhàn)機買家,本身有裝備空地打擊平臺的傳統(tǒng),現有還保有一定規(guī)模的蘇-24機隊,確實有裝備蘇-34的可能,之前疑似出口的蘇-34M機隊,就搭載了沙漠涂裝。但朝鮮采購蘇-34M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作為一個長期處于軍事對抗,且處于明顯劣勢的國家,朝鮮空軍的裝備水平很差,基本可以說仍然維持在冷戰(zhàn)末期。
▲蘇-34出口阿爾及利亞沒什么問題
通過與俄羅斯合作,其軍事裝備水平有明顯提升,涌現了大型無人偵察機、大型預警機等驗證性裝備。從技術上來說,這是發(fā)展空基偵察監(jiān)視力量,避免被對手一網打盡,盡量獲得反應時間的有效策略。但在這種模式下,專注于空地打擊的蘇-34,顯然是沒有生存空間的。朝鮮也不覺得,自己能有抗住美韓F-35A、F-15等機隊空襲,甚至是B-2A和B-52H轟炸,反手出動大型戰(zhàn)斗轟炸機反擊的環(huán)境。因此,哪怕是采購對俄羅斯已經稍顯落后,但仍然搭載大尺寸雷達、遠程空空導彈的蘇-30系列,都比蘇-34有價值得多。
▲落后的蘇-30M2都比蘇-34更適合朝鮮
事實上,阿爾及利亞已經正式采購蘇-35SE(目前能確認接手了15架),再加上一款蘇-34,也沒有多大問題。尚未成熟的蘇-57E還不好說,但這個北非小富國顯然還要在裝備俄制戰(zhàn)斗機的道路上,繼續(xù)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