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豐田這個品牌,在國內汽車市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一直以來都是銷量的保證。
無論是城市SUV領域的RAV4榮放,還是家轎市場的常青樹卡羅拉,再到中級車標桿凱美瑞,幾乎每一款都是同級別里的熱門選擇。
就拿豐田旗下的中級車亞洲龍來說,憑借著大氣的外觀和穩(wěn)定的品質,近一年來賣出了超過12萬臺,平均每個月都有一萬多的車主開著新車回家,這個成績相當亮眼。
然而,就在豐田家族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中,卻有一個成員顯得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說是處境凄涼,它就是亞洲獅。
和大哥亞洲龍月銷過萬的風光不同,亞洲獅近期的銷量數(shù)據(jù)簡直讓人不敢相信,最近幾個月,月銷量分別只有5臺、7臺、4臺,甚至還有一個月全國只賣出去了2臺。
同樣是出自豐田門下,名字里都帶著“亞洲”二字,為什么這對“獅龍兄弟”的市場待遇會存在如此巨大的鴻溝?
一個被捧上天,一個卻幾乎無人問津,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好好探究一番。
首先,亞洲獅最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它的身份定位上。
這款車在2021年推出,豐田的初衷很明確,就是想在緊湊型的卡羅拉和中型的凱美瑞、亞洲龍之間,開辟出一個新的細分市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級轎車。
想法是好的,希望用比卡羅拉稍大的空間和更強的動力,去吸引那些覺得卡羅拉不夠用,但預算又夠不上凱美瑞的消費者。
然而,市場實際的反應證明,這個看似精妙的算盤打錯了。
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家庭購車者來說,買車決策往往是比較直接的。
如果預算有限,追求經(jīng)濟實用,那么經(jīng)過市場多年檢驗、口碑和保有量都極高的卡羅拉無疑是更穩(wěn)妥、更具性價比的選擇,沒必要為了那多出來的一點點空間和動力,多花上好幾萬塊錢。
而如果預算相對充裕,消費者更傾向于一步到位,直接選擇級別更高、空間更寬敞、開出去也更有面子的凱美瑞或者亞洲龍。
亞洲獅就這樣被夾在了中間,處在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
它就像超市貨架上一款定價奇怪的商品,想買便宜的看不上它,想買好的又覺得它不夠檔次,最終的結果就是被大多數(shù)人忽略。
其次,亞洲獅的登場時機可以說非常不湊巧,它恰好撞上了中國汽車市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槍口上。
2021年,正是國產新能源汽車開始全面發(fā)力、席卷市場的關鍵年份。
當亞洲獅還帶著合資品牌傳統(tǒng)燃油車的思維,以14萬到18萬的指導價進入市場時,它面對的競爭對手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
在同樣的價位區(qū)間,以比亞迪為代表的國產品牌,推出了像秦PLUS DM-i這樣的插電式混動車型。
這些新能源車帶來的沖擊是顛覆性的。
一方面,它們能夠上新能源牌照,在很多限牌城市解決了消費者的“路權”剛需。
另一方面,用車成本實現(xiàn)了斷崖式的下降,能充電的家庭,日常通勤百公里花費可能還不到十塊錢,這對于以省油為主要賣點的日系車來說,是降維打擊。
更重要的是,國產新能源車在配置、智能化和設計上,徹底改變了消費者的認知。
同樣是十五萬,亞洲獅給你的可能還是小尺寸的中控屏、塑料感較強的內飾和基礎的功能;而國產車已經(jīng)能提供超大的智能觸控屏、流暢的車機系統(tǒng)、語音交互、360度全景影像甚至L2級別的駕駛輔助功能。
在這樣的對比之下,亞洲獅除了一個豐田標和所謂的“皮實耐用”之外,幾乎拿不出任何有吸引力的賣點。
時代變了,消費者的需求也變了,當大家已經(jīng)習慣了智能手機的便捷,你再拿一部功能機出來,即便它再耐摔,也很難再打動人心了。
再來看看亞洲獅自身的產品力,在外觀設計和車身尺寸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它也存在明顯的短板。
雖然名字叫“獅”,但整臺車給人的感覺卻缺少應有的氣場。
前臉試圖模仿更高級別車型的設計語言,但整體效果并不協(xié)調,辨識度是有了,可美感和高級感卻遠遠不夠,與大哥亞洲龍那種沉穩(wěn)大氣的風格相去甚遠。
從側面看,很多人會覺得它就是一臺被強行拉長、加高了的卡羅拉,比例上有些失調。
而最受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它的車身寬度。
作為一款定位A+級的轎車,它的車長和軸距相比卡羅拉確實有所增加,但車身寬度卻依然是1780毫米,和卡羅拉完全一樣。
要知道,這個級別的標桿車型大眾速騰,車寬已經(jīng)超過了1米8。
更寬的車身不僅能帶來更穩(wěn)定的行駛姿態(tài)和更寬敞的橫向乘坐空間,更重要的是在視覺上會顯得更大氣、更穩(wěn)重。
亞洲獅這種“又窄又長”的身材比例,讓它看起來顯得很單薄,完全沒有A+級轎車應有的體量感,自然也就難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當然,亞洲獅也并非一無是處,它搭載的2.0L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和豐田成熟的混合動力系統(tǒng),在平順性、可靠性和燃油經(jīng)濟性方面確實表現(xiàn)優(yōu)異。
燃油版車型的百公里綜合油耗不到6升,混動版更是能低至4.4升左右,這在純燃油車里絕對是頂尖水平。
在過去,這或許是它最大的殺手锏。
然而,正如前面所說,在電車和插電混動車型的超低用車成本面前,傳統(tǒng)燃油車省下的那點油錢,已經(jīng)顯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
它的優(yōu)勢,被時代的發(fā)展大大削弱了。
綜合來看,尷尬的定位、錯誤的入市時機、被國產新能源全方位的超越、以及自身在設計和尺寸上的不足,共同導致了亞洲獅如今門可羅雀的局面。
它的失敗,不僅僅是一款車型的失敗,更是傳統(tǒng)合資品牌在面對市場快速變革時,反應遲緩、思路固化的一個縮影。
對于今天的中國消費者而言,一個車標早已不能決定一切,真正的產品價值和與時俱進的體驗,才是最終的選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