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隴南禮縣的西漢水上游流域,一片看似尋常的黃土臺地之下,沉睡著一段改寫中國歷史認知的文明密碼——秦西垂宮遺址。這里,是史料記載中秦人早期的都城“西垂”所在,是秦族從部落走向方國、最終席卷天下的“龍興之地”,更是解碼秦早期文化基因的關(guān)鍵坐標。
禮縣,古稱“西垂”“西犬丘”,早在先秦時期,便是嬴秦部族活動的核心區(qū)域。《史記·秦本紀》明確記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刂?,使復(fù)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边@段記載清晰勾勒出秦人因善養(yǎng)馬而獲封、在西垂建立基業(yè)的開端,而秦西垂宮,便是當時秦人政治、軍事與文化的核心所在。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推進,秦西垂宮遺址的神秘面紗被緩緩揭開。在禮縣永興鎮(zhèn)、永坪鎮(zhèn)一帶的西漢水兩岸,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大量與秦早期相關(guān)的遺跡與遺物:規(guī)模宏大的城垣殘基、帶有“西垂宮”“犬丘”字樣的陶文瓦片、造型古樸的青銅禮器、以及密集分布的秦人墓葬群。其中,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發(fā)掘尤為震撼,出土的青銅鼎、簋、編鐘等禮器上,“秦公作鑄用鼎”“秦公作寶簋”等銘文,直接印證了這里是秦早期國君的陵寢之地,與文獻中“西垂”作為秦都的記載相互印證,確鑿地將秦人的“龍興之地”鎖定在禮縣。
作為秦早期文化的發(fā)源地,秦西垂宮遺址承載著秦人獨特的文化基因。這里的考古發(fā)現(xiàn)顯示,早期秦人既保留了西戎游牧文化的印記——如出土的車馬器、兵器中帶有濃郁的草原風格;又深受中原禮樂文明的影響——青銅禮器的組合與形制嚴格遵循周制,體現(xiàn)出秦人“學夏禮、承周制”的文化融合之路。這種“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zhì),成為后來秦人崛起的重要精神內(nèi)核:他們既有著游牧民族的勇猛堅韌,又善于吸收中原文明的先進成果,最終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脫穎而出。
如今,秦西垂宮遺址雖已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但它所代表的秦早期文化,卻如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深刻影響著中華文明的進程。遺址旁的禮縣秦文化博物館,系統(tǒng)陳列著出土的文物,將秦人從偏居西垂的小部落,到勵精圖治、東出函谷的壯闊歷史娓娓道來。漫步在遺址之上,西漢水靜靜流淌,黃土臺地沉默無言,卻仿佛能聽到兩千多年前,秦人的戰(zhàn)馬嘶鳴、工匠鑄器的叮當之聲,感受到那個充滿生機與野心的時代脈搏。
隴南禮縣秦西垂宮遺址,不僅是一處考古遺址,更是一座解讀秦文化、探尋中華文明源頭的“活化石”。它見證了秦人從卑微到強大的起點,承載著秦早期文化的根脈,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觸摸那個塑造了中國歷史走向的偉大時代。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