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慶陽鎮(zhèn)原縣的蒲河峽谷西岸,一處鑿刻于崖壁之上的佛教石窟群——北石窟寺,靜靜矗立了1500余年。它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遙相呼應,以宏大的規(guī)模、精湛的造像技藝,成為隴東地區(qū)佛教藝術的集大成者,被譽為“絲路古道上的佛國明珠”,每一尊造像、每一幅壁畫,都訴說著古代佛教藝術的輝煌。
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由當時的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開鑿,此后歷經(jīng)西魏、北周、隋、唐、宋、明、清等朝代的不斷擴建,形成了如今東西長120米、南北寬20米、現(xiàn)存窟龕296個、造像2126尊的龐大石窟群。它背靠青山,面臨蒲河,山水相依的環(huán)境,為這座千年古剎增添了幾分清幽與莊嚴。
走進北石窟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被譽為“隴東第一窟”的165號窟。這是北石窟寺最大、最古老的洞窟,開鑿于北魏時期,高14米、寬21.7米、深15.7米,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洞窟內的造像以“七佛”為核心——正壁及兩側壁雕有七尊高達8米的立佛,佛像身披通肩袈裟,面容莊嚴慈祥,體態(tài)挺拔健碩,雖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侵蝕,卻依然保留著北魏時期造像“秀骨清像”向“豐滿圓潤”過渡的獨特風格。七佛之間,雕刻著脅侍菩薩、飛天、力士等造像,菩薩身姿婀娜,飛天衣帶飄飄,力士威武雄壯,主次分明,栩栩如生,構成了一幅“佛國世界”的生動圖景。
除了165號窟,北石窟寺的其他洞窟也各有特色,展現(xiàn)了不同朝代的佛教藝術風格:
- 北周時期的洞窟(如240號窟),造像面部圓潤、衣紋簡潔流暢,體現(xiàn)了北周“質樸厚重”的藝術特點;
- 唐代的洞窟(如32、33號窟),造像更加豐滿雍容,細節(jié)刻畫精巧,無論是菩薩的瓔珞裝飾,還是飛天的飄帶褶皺,都細膩逼真,盡顯盛唐氣象;
- 宋代的洞窟(如132號窟),造像題材更加豐富,加入了世俗化的元素,貼近生活,充滿人文氣息。
洞窟內的壁畫雖留存較少,但依然能從中窺見古代工匠的藝術水準。殘存的壁畫以“佛經(jīng)故事”“飛天供養(yǎng)”為主題,色彩雖已斑駁,卻依然能看出當年的鮮艷絢麗,線條流暢飄逸,與造像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佛教藝術體系。
北石窟寺的價值,不僅在于其藝術成就,更在于它是研究中國佛教藝術史、絲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作為古絲綢之路東段的重要佛教圣地,它見證了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原的傳播歷程,也融合了中原與西域的藝術風格,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此外,洞窟內留存的150余方碑刻題記,記錄了各朝代開鑿洞窟的背景、工匠姓名、功德主信息等,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如今,北石窟寺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探尋佛教藝術、感受歷史文化的重要景點。景區(qū)內修建了文物保護展廳、觀景平臺等設施,游客可沿著棧道近距離觀賞石窟造像,聆聽講解員講述每一尊造像背后的故事。在清晨或傍晚,陽光灑在崖壁上,石窟造像被鍍上一層金色,更顯莊嚴神圣,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的智慧與信仰的力量。
慶陽鎮(zhèn)原北石窟寺,是隴東大地贈予世界的“藝術瑰寶”。它以千年的歷史沉淀、精湛的佛教藝術,吸引著無數(shù)藝術愛好者、歷史學者與游客前來朝圣。在這里,你能觸摸到古代藝術的溫度,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邃,更能領略到絲路文化交流的燦爛輝煌。 #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