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絕對沒見過這么魔幻的事:一家車企一年只賣出14輛車,狂虧10個億,公司高管的工資卻加起來接近1000萬!
這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真實發(fā)生在眾泰汽車身上的2024年財報數據。 曾經靠著“山寨豪車”紅極一時,年銷量超過30萬輛,讓保時捷CEO都啞口無言的“保時泰”,如今淪落到了生產線被法院拍賣,4S店全部關門的境地。
從2018年到2024年,這家車企累計虧損達到了驚人的286億元。 最慘的時候,一年只賣出了14輛車,平均每個月賣1輛多,還不夠支付高管一天的新水。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高管的薪酬卻不降反升。 董事長一人就拿走將近200萬年薪,所有高管工資加起來接近1000萬。 面對投資者的質疑,公司的回應只有一句話:合法合規(guī)。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讓一家曾經市值超過400億的車企淪落至此? 讓我們回顧一下眾泰汽車的過山車之旅。
眾泰汽車最風光的時候,可以說是中國汽車界的“網紅”。 它有一個響當當的外號“保時泰”,這個品牌最擅長的就是模仿豪車。
眾泰的模仿能力有多強? 據說有車主開著眾泰SR9上路,被路人誤認為是價值百萬的保時捷豪車,甚至還因此吸引了不少姑娘的注意。 當時眾泰的4S店甚至提供“改裝服務”,消費者只要花十來萬,就能把眾泰SR9改裝成以假亂真的保時捷卡宴。
這種操作讓眾泰SR9成為了社交圈中的“硬通貨”,也引發(fā)了不少尷尬事。 不少男車主開著改裝后的“保時泰”出入社交場所,當被姑娘問起車型時,就說是百萬豪車保時捷。 如果遇到懂車的人,謊言就會被戳破,約會也就此告吹。
2017年上海車展上,眾泰的展臺來了一位特殊觀眾保時捷CEO。 當他看到眾泰SR9時,臉上的表情五味雜陳,還是保持了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這一幕成為了當年車展的熱門話題。
眾泰不僅僅是“保時泰”,還是多個豪華品牌的“平替”。 眾泰Z100模仿奧拓,眾泰Z300模仿豐田Allion,眾泰Z700模仿奧迪A6L。 模仿的品牌太多,眾泰甚至被稱為“山寨車鼻祖”。
這種模仿策略讓眾泰吃到了甜頭。 2016年,眾泰年銷量達到33萬輛,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2017年銷量繼續(xù)超過30萬輛。 公司的營收從2016年的16.9億暴漲到2017年的208億,增幅高達1128.5%。
隨著銷量和營收的暴漲,眾泰汽車的市值也一路飆升,最高達到412億元,被稱為全球資本回報率最高的汽車公司。 創(chuàng)始人應建仁也以140億身家成為金華首富。
然而,這種靠模仿帶來的成功并沒有持續(xù)太久。 從2018年開始,眾泰汽車的情況急轉直下。
2018年,眾泰的年銷量直接腰斬,只剩下15.48萬輛。 2019年更是斷崖式下跌到2.1萬輛。 2020年只賣出1647輛,2021年竟然一輛都沒賣出去。
銷量暴跌自然帶來巨額虧損。 從2018年到2024年,眾泰汽車連續(xù)七年虧損,累計扣非后虧損達到286.05億元。
2024年,眾泰全年只賣出14輛車。 2025年上半年,也僅僅賣出了14輛車,全部是由阿爾及利亞購買的。 雖然半年銷量就追平了去年全年,這種“進步”顯得格外諷刺。
更嚴重的是,眾泰汽車的整車業(yè)務已經基本停擺。 2025年9月1日,媒體報道眾泰汽車下屬公司的總裝生產線和設備被法院強制執(zhí)行,即將被拍賣。 這些是一個車企的“命根子”,沒了生產線,眾泰汽車已經無法生產整車。
與此同時,眾泰在國內的4S店已經全部停止運營。 根據2025年上半年的財報,眾泰的生產整車業(yè)務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
就在業(yè)務停擺、銷量慘淡、巨額虧損的情況下,眾泰汽車的高管卻拿著令人咋舌的高薪。
2024年,眾泰汽車董監(jiān)高的薪酬總計達到954.91萬元,比2023年的591.54萬元增加了61.45%。 董事長的年薪高達196.59萬元,接近200萬。
這意味著,在全年只賣出14輛車,虧損10億元的情況下,眾泰高管的總薪酬卻接近1000萬元。 平均每賣出一輛車,高管們就能分到68萬元。
面對投資者的質疑,眾泰汽車的回應是:高管薪酬的發(fā)放合法合規(guī),且參考了同規(guī)模企業(yè)的薪資水平。
為什么眾泰汽車會從巔峰跌落到如此境地? 核心原因在于其“拿來主義”的造車思路。
眾泰汽車成立于2003年,是中國最早的民營車企之一。 二十多年來,眾泰始終沒有掌握造車的核心技術。 公司從來沒有自主研發(fā)過發(fā)動機和變速箱,一直依靠外部采購。
眾泰的研發(fā)投入少得可憐。 2021年到2023年,三年累計研發(fā)投入不到1億元。 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fā)投入只有696萬元。 這點錢在汽車行業(yè),甚至連像樣的設備都買不起。
眾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吃到了時代的紅利。 2015年到2017年是中國汽車市場爆發(fā)式增長的時期,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量大,對品質和技術的要求沒有那么高。 這讓眾泰的“山寨”模式有了市場空間。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消費者開始注重產品質量、技術創(chuàng)新和品牌價值。 沒有核心技術的眾泰汽車自然被市場淘汰。
眾泰汽車曾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鼻祖”,是最早獲得純電動乘用車資質的企業(yè),并制造了國內第一輛掛牌上路的純電動汽車。 眾泰沒有把握住先發(fā)優(yōu)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樣缺乏創(chuàng)新,最終在這一波汽車產業(yè)變革中掉隊。
如今的眾泰汽車,已經很少在國內道路上看到其身影。 曾經的“保時泰”神話,已經徹底破滅。